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21期,刊发了《淮安清江浦区:奏响人大“三重奏” 靶向发力促发展》。正文如下:

“古漕通衢焕新韵,多元兴业贯长虹。”作为“运河之都”淮安市的主城核心区,清江浦区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关键支撑,持之以恒攻项目、兴产业、提能级。贯彻落实区委决策部署,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积极融入全区经济发展大局,依法履职、主动作为,努力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清江浦新实践作出人大贡献。
决议引领,强化监督促落实
针对全区项目体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区域竞争优势不强等现实问题,2023年,清江浦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的议案”的决议,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带队开展实地调研,现场督办决议执行情况,推动区政府持续强化载体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全区发展态势加速向好。
2025年,围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清江浦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进一步作出“关于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议案”的决议,并将决议执行情况纳入常委会重点监督议题,通过定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实施常态化监督,依托常委会“专家咨询库”对决议落实成效开展动态评估,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平台赋能,优化服务提质效
今年年初,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食品、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分别成立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从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中选出36名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大代表挂钩驻站,并建立常委会领导牵头组织、工作委员会具体实施、专业领域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的“1+1+N”组织运行模式,为全区重点产业发展献计出力,精准赋能。
“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在产业发展一线,既是一项创新举措,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各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和进站交流的企业负责人对联络站发挥的作用反响强烈。
“进站之后,我深感责任重大,就拿我们关注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说,许多药企都面临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的难题,我和几位进站代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好几家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江苏省人大代表朱华林分享她的履职经历。
活动助力,深化履职增动能
为有效凝聚全区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的工作合力,2025年,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助推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动员所有人大代表深入项目建设现场、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了解项目推进和企业经营状况,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让代表履职助力产业发展。
2025年4月,一家企业因为外销产品接受外地海关问询,面临发货延误风险。淮安市人大代表帅福志认真倾听民声,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民情,在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共同推动下,相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帅福志感慨道:“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是良好营商环境的最直接受益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更要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力推动者。”
“清江浦区基础配套完善、区位优势显著、营商环境优秀,让我们可以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清江浦区人大代表祁笑言通过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助力招商部门开展“以商引商”专项招商活动,成功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清江浦经济开发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走访座谈中,人大代表与企业管理人员深入交流,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提出许多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建议,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一卡、一群、一清单”制度,切实把代表“金点子”转化为产业发展“金钥匙”。
在现代食品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的活动中,淮安市人大代表李超提出“围绕益海嘉里做好强链延链补链文章,推动现代食品产业扩量提质”的建议。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主任史卫东带队围绕大米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开展专题调研,认真督办代表建议,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带动本土传统农业和农产品由粗放种植向精准生产转变。
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确保问题真发现、建议真有用、解决真有效,有力助推清江浦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