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五级代表进家站,助力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全区1544名全国、省、市、区、镇人大代表积极响应,以人大代表之“家、站、点、室”履职平台为主阵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人大力量。
据统计,活动期间累计组织代表进“家”入“站”接待选民1880余人次,开展“进企业”活动900多人次,“进乡村”活动430多人次,“进网格”活动600多人次,联系群众63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200多条,为群众办实事720余件,化解信访矛盾纠纷190多件。

进企业促发展,护企跑出加速度
举办“企业家·人大代表”沙龙、开展“淮安企业家日”政策宣讲、组建“海棠红”代表服务队、成立代表监督小组……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发区设立人大代表联络中心,在重点企业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产业链工作室和经济运行观察点,构建全方位代表服务企业体系。
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创新谋划了助力民企发展“123”行动,即“开展一次大走访、两场助企互动和三项专题活动”,期间五级代表主动靠前、发挥能量。省人大代表、江苏飞特尔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洋和市人大代表、江苏飞翔科技集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飞在担任企业观察员期间,分别提出高技能人才激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保障等建议。全区9个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共收集企业诉求36项,其中15项纳入跟踪清单,推动解决问题12件。
“通过微信群、抖音号宣传,人大代表多渠道帮助企业招聘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作为新竣工投产项目,人大代表进企业活动坚定了企业家投资信心,我们将紧抓机遇,在增加就业、税收贡献等方面展现新作为。”企业负责人表示。
各级人大代表通过调研视察、走访座谈、征集意见等形式,与120余家重点企业联系对接,组织“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助企活动8次,靠前调解欠薪、债务纠纷等16人次,累计解决企业融资、用工、审批等难题30余个,推动惠企政策“一键直达”,“企业哨”服务响应率100%。

进乡村促振兴,描绘共富新画卷
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实践指导、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批“能人大户”代表化身“农技专员”,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卢滩实践点以及蟹民兴村、东村农哥、“小西瓜+”人大代表工作室里,主动作为、精准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百斯特集团董事长王强众以“新农人培育”“社会化服务”两项建议为支点,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撬动万人增收的产业变革,带动2000多位村民就业、辐射10000多户增收。市人大代表、博里农民画传承人”潘宇带领298名农民画师、176名农民绣娘年创作超千幅作品,为农户每年增收万元以上。区人大代表、创兴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通过打造集培训、观摩、直播带货于一体的助农直播基地,带动更多“新农人”网络带货,让芡实推向市场、走上餐桌,累计帮助超26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镇人大代表、施河镇人大主席杨明翠开展“增收节支”人大代表讲坛,将监督效能转化为富民实绩,推动千名农民就业。
各级人大代表在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等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树立了人大代表的时代形象。

进网格促和谐,排忧解难暖民心
44个社区网格、470个微网格……人大代表通过“入格进站”,主动下沉到网格和代表联络站,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收集居民诉求,他们走访社区、收集民意、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淮城街道打造“今天我在岗”“有事找代表”“海棠议事室”等代表工作品牌,用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方式,让群众在互动交流中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成为基层治理的“微平台”。车桥镇依托“塘前芦下”“芡途实事”人大代表工作室,开展议事活动30余次,解决产业矛盾、民生实事近60件。河下街道推出“以‘河协’促和谐”品牌,打造螺蛳街村“凉亭议事”、穿运村“援法议事团”、紫藤树村“家事调解室”,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
为让代表更好地反映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意见建议,区人大常委会精心组织了“代表·局长面对面”活动,通过“代表提问、局长回答”的互动方式,吸纳民意、汇聚民智。针对蔡国婷代表提出的“如何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等问题,司法局局长从“建立三级调解网络、366个调解组织高效运转、实现95%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推动多元解纷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代表履职从“会场”延伸到“现场”。“五级代表进家站,助力发展惠民生”主题活动,通过“倾听-回应-温暖”闭环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回应群众关切,通过代表的建议和督促,快速流转到相关职能部门,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