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盱眙县人大:赋能“五同五变” 激活镇级国有和集体资产效能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盱眙县天泉湖镇面积242.48平方千米,辖4社区6村,人口4.49万。作为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的基层联系点,近年来在加强人大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五同”措施助力提升“五变”质效,工作获得了党委肯定、政府支持、代表好评。2025年7月全市镇街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工作推进会在盱眙召开,期间实地调研了天泉湖镇四个国有和集体资产盘活利用现场。

“五同”并举,夯实报告制度坚实基础

  天泉湖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试行乡镇人民政府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要求,将其视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盘活资源助力发展的重要契机。镇人大主席团精心组织,以“五同”理念系统推进,确保了试点工作方向正、步子稳、成效实。

  (一)坚持与党委同向,把稳政治“方向盘”。 镇人大深刻认识到,向人大报告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是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工作伊始,便主动向镇党委请示汇报,赢得了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镇党委专门批转了镇人大制定的试行工作方案,并由镇党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凝聚合力,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确保了试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二)坚持与人民同心,畅通民意“直通车”。 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为确保摸清资产底数、找准管理短板,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一线,抽查资产台账,走访老干部、老党员、老会计,实地查看资产现状,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零距离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同时,广泛宣传试点工作意义,动员群众参与监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特别是邀请具有资产管理经验的人大代表参与调研、视察和审议,精准查找管理中的弱项短板,共提出优化管理的意见建议16条。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县人大代表史春峰等不仅积极建言,更在资产盘活一线担当作为,作出了表率。

  (三)坚持与政府同力,打好监督“组合拳”。 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工作、推动发展。镇人大秉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理念,将监督视角聚焦于推动政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效能。根据人大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镇政府及时制定了涵盖管理机构职责、资产配置、使用、处置、预算管理、基础管理、资产报告、监督检查等8个方面的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共计35条,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完善了长效机制。这一协同发力,直接促进了荒山、停办学校、破旧村部、闲置厂房、旧庄台等各类低效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使其转化为民生服务的新载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坚持与法规同行,严守程序“生命线”。 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天泉湖镇人大力求工作务实高效。方案制定广泛征求意见,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为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前往丹阳市吕城镇考察学习,并专题学习相关法规政策。通过会议、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对动员、清查、交办、整改、建章立制等环节明确节点,分步实施。严格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依法召开人代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确保整个试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五)坚持多主体同频,奏响协同“交响乐”。 面对镇域内国有资产、镇属单位集体资产、村集体资产以及条块部门下属单位资产等权属多样、管理主体多元的复杂情况,天泉湖镇注重整合力量。在监督检查层面,与审计、巡察、纪委等形成监督合力;在工作部署层面,与县人大相关委室及村(社区)加强协同;在条块统筹层面,积极与县教育局、资规局等部门协调沟通。通过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同频共振,有效提升了工作的整体效率与合力,避免了“九龙治水”的困境。

“五变”生辉,彰显资产盘活丰硕成果

  “五同”措施的扎实推行,促进了天泉湖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为“五变”的生动实践,一批沉睡的资源被唤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和民生福祉。

  (一)变“荒山”为“金山银山”。 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扎根石马山,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历经艰辛探索,成功将4100亩荒山打造成以碧根果为主导,集水果、中药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基地。她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通过转包土地、提供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变“破旧村部”为“振兴新阵地”。 镇兼职人大副主席、陡山村党总支书记史春峰,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利用积累的资金和争取的项目支持,在村空置的土地上,新建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套民宿项目,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坚强堡垒。

  (三)变“停办学校”为“增收财源”。 化农村党总支抢抓特高压电站建设机遇,高效服务国家项目,赢得企业信任。通过村企联建,将闲置多年的停办小学改造为变电站检修后勤基地和红色军旅民宿,既盘活了资产,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还设立了残疾人就业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四)变“庄台空地”为“乡村网红”。 借力公共空间治理,陡山村“两委”敏锐捕捉旅游市场需求,利用集体腾退出的建设用地,采取“村里出地、投资方运营、合作分红”模式,成功引入并打造了“又见天泉”等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网红民宿、餐饮项目,为乡村带来了旺盛人气和可观财气。

  (五)变“闲置厂房”为“骨干企业”。 针对工业集中区部分厂房闲置问题,天泉湖镇积极招商引资,引入江苏博思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通过项目置换盘活土地45亩,实现了年开票销售过亿元、纳税数百万元的良好效益,并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成为支撑镇域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