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淮阴区人大:代表+法官 构建基层解纷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在淮阴区,当老百姓遇到难事烦心事时,常能看到人大代表与法官并肩忙碌的身影。他们协同发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于萌芽,探索出一条“人大代表+法官”双向联动、协同治理的新路径。

代表助力:从“硬骨头”到“暖心解”

  以往社区物业纠纷调处难度大、周期长,是基层治理中的“硬骨头”。淮阴区创新设立物业纠纷调处中心,并嵌入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由法院干警牵头、人大代表全程参与。通过召开联席会议32场,成功示范化解尖锐矛盾78件,带动解决群体性纠纷400余起。一年内登记物业纠纷1200件,成讼率不足15%。法院发出“法律意见书”,代表提出“代表建议”,双轨并行推动36个小区成立业委会。这一模式获全国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在涉农纠纷较为集中的乡镇,“情理法”人大代表涉农纠纷调处专业工作室应需成立。代表们人熟地熟情况熟,调解土地流转等纠纷尤为高效。渔沟法庭创设“啄木鸟”人大代表工作室,联合企业、群众组织共同研判,将巡回法庭开到田头村口,打造出颇有影响力的“乡村啄木鸟”品牌。在代表助力下,渔沟杨庙村已连续五年实现“无讼无访”。

力量下沉:专业赋能 解纷提速

  家事纠纷情感与法理交织,复杂难解。小营法庭创新组建“三员”队伍——由法官主导,邀请具备法律与心理学背景的人大代表担任调解员、调查员与疏导员。他们以“诊断矛盾、心理干预、定制方案”的模式,三年来,成功在诉前化解512起家事纠纷,促进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今年4月,淮阴区又推出“人大代表诉转调机制”,将立案后、开庭前适宜案件(如群体性纠纷、民生类案件、区域性矛盾)分流至属地人大代表先行调解。代表依托“人熟地熟”优势,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构建“专业调解+代表参与”融合体系,调解成功率达38.2%。

触角延伸:法治融入日常  治理浸润民心

  淮阴区在全市率先推动“专业工作室+法庭巡回审判”深度融合。法官带案下乡,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近三年开展巡回审判57场,邀请人大代表和群众现场“点学听评议”,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结合“法官进网格”机制,人大代表与网格员共同参与调解,成功源头化解如徐溜法庭20余户农药致害案等涉农纠纷。法院联合企业、农业界代表定制普法课程,渔沟法庭“种树修兄弟情”、陈集法庭“7次登门解继承积怨”等案例获央视报道。通过判后答疑、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非诉解纷机制优势日益凸显,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助执攻坚:代表参与  打通“最后一公里”

  面对“执行难”,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百名代表助千案执行”行动,法官牵头执行,人大代表协助督促履行、查找被执行人、救助帮扶、普法宣传与信访化解。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代表已参与案件215件,成功促成和解执结46件,执行到位金额40万余元。在涉民生案件中,代表深度介入,成功保全11.3万斤小麦、帮助12名工人追回劳动报酬,以善意执行传递司法温度。

  淮阴区“人大+法院”协同治理实践,实现了法治刚性力量与民意柔性桥梁的深度融合,将大量纠纷化解于源头、解决在基层。这一创新不仅打造出高效能基层治理的“淮阴样板”,也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