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在经济建设、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在这一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成为地方人大工作的重要课题。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省、市人大关于加强和规范开发区人大工作的部署,立足区域实际,勇于探索、系统谋划,在机构设置、监督机制、代表履职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开发区人大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力”。
整合资源建阵地 “家站点室”一体推进
开发区人大工作如何破题?清江浦区人大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通过深入调研和多方研讨,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清江浦开发区管委会内系统打造“家、站、点、室”一体化履职阵地——整合“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和“人大代表联合工作室”的功能,实现代表履职阵地的集中化、功能化和实效化。
在这一平台上,一批来自园区内企业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成为“驻站代表”,他们不仅熟悉经济工作,更了解企业诉求,是推动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区人大还配套制定了代表定期走访企业、接待选民的制度,确保代表履职“不断线”、联系群众“零距离”。
为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区人大在开发区内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办公室,与开发区党政办公室合署办公,常态化联系开发区各部门,协助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组织活动,有效解决了以往开发区人大工作“够不着”“抓不实”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聚焦中心强监督 推动决策落地见效
监督是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清江浦区人大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将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纳入重点监督范围,精准发力,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聚焦区委“高水平推进开发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的决议》,常委会专题听取执行情况报告,从项目招引、空间治理、人事改革等方面提出审议意见,推动政府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创新活跃、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聚焦区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议案”的决议》,明确要求开发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清江浦区人大通过持续跟踪监督,推动开发区狠抓项目、强链补链、加快转型,助力都市型工业体系加速形成。
针对开发区国企改革难题,人大更是紧盯不放,将对国企管理机制、架构设置、主业定位、人员效率、经营能力、债务负担等突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重点督办内容,推动国企真正成为服务开发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线履职促发展 代表建言精准献策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清江浦区人大特别注重发挥开发区内代表专业优势、行业优势,将联络站直接建在产业发展一线,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等重点产业,搭建代表履职平台。
清江浦区人大创新推行“1+1+N”组织模式,即由一位常委会领导牵头、一个工作委员会具体推进、多名专业代表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凝聚合力。代表联络站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营商环境,积极助推优化。围绕生产要素成本、行政审批流程、扶持政策落实等找准营商环境建设中难点堵点问题,通过代表约见、专题审议、工作质询等方式推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二是聚焦招商引资,积极拓展信息。建立重点产业发展企业家“朋友圈”,利用代表人脉资源优势拓宽招商引资信息渠道,会同招商部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上下游企业开展“以商引商”专项招商活动。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围绕重点产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实行分类分级办理,以代表建议的高效落实筑牢产业根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质效。
今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已在澳洋顺昌、正大清江等重点企业现场召开十余次联络站工作推进会,并组织代表深入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惠企助企活动,真正实现了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推动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清江浦区人大在开发区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地方人大依法履职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人大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通过机制创新、精准监督、一线履职,清江浦区人大真正让民主法治根植于开发区的热土,让代表作用闪耀在产业一线,为开发区提质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制度活力与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