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淮阴区人大:“代表问群众评” 问出水利管护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烈日灼灼,蝉鸣声声。近日,渔沟镇裘庄村的田间地头迎来一群特殊“巡诊员”——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党员群众代表齐聚农渠旁,将农田水利管护难题搬上“民主问政台”。

  “三组八组用水难,群众急得跺脚!”市人大代表单业高现场质询,矛头直指泵站老化、渠道淤塞等“老大难”;“财政投入的水利设施为何没纳入三资管理?”镇人大代表张骏的追问,揭开资产监管盲区。

  这场以“代表问、群众评、现场答”为核心的田间问政,正是淮阴区以民主监督之力激活“三资”管理、守护农业命脉的生动缩影。

点上突破 :民主监督直击水利管护沉疴

  在问政现场,一张创新设计的“农田水利体检单”发至群众手中:“维修响应超几天?”“您清楚监督电话吗?”——10项量化指标将民意转化为整改“刻度尺”。群众通过填表直接参与监督,“财政投入是否纳入三资管理”等关键问题被精准锁定。

  “问政不是终点,而是闭环攻坚的起点。”区人大农经委主任王铁荣强调。目前,该模式正通过“代表包联+部门协同+群众评议”机制向全区推广。人大代表常态化收集水利设施痛点,农经部门将问题纳入“三资”监管台账,纪检部门对整改不力者追责问责,形成“问题暴露-责任落实-制度完善”的治理闭环。

面上支撑:“三资”管理制度筑牢水利根基

  民主监督的底气,源于淮阴区扎紧的“三资”管理制度笼子。近年来,淮阴区打出“三资”管理组合拳。

  资产全域登记。每年开展村集体资产资源普查,对泵站、渠道、生产路等水利设施建立专属台账,确保财政投入设施100%纳入监管。

  三级监督体系。创新推行“1+2+2”监管机制:村集体决策立项→财政所代理管钱→第三方审核记账→农经部门日常监管→纪检再监督,实现水利项目资金全流程透明。

  制度刚性约束。出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全部进场交易通知》《村级小型工程建设管理规范》等文件,明确水利设施租赁、维修等事项必须公开交易、留痕备查。

  能力筑基工程。今年以来,区镇两级开展“三资”管理培训27场,覆盖13个镇街的村干部、纪检委员千余人次,推动管水治水队伍从“不会管”到“专业管”。

治理跃升:清流奔涌滋养振兴沃野

  当民主监督的锋芒刺破沉疴,制度活水正润泽千里沃野。在渔沟镇,问政收集的10项水利问题全纳入“三资”整改清单,泵站扩容工程已启动设计;新渡口街道通过资产盘活,将闲置校舍重新装修,成立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成功招引30多家企业入驻,村集体增收近300万元;全区村级财务公开率达100%。村纪检委员全程监督水利工程,镇纪委每季抽查资金流向,区级全年审计覆盖所有村居。

  “水利是农业命脉,民主则是管护的活水!”渔沟镇党委书记李红卫感慨道。

  从田间地头的“麻辣问政”,到全区域的制度化监管,淮阴区用 “民主清渠” 贯通农业命脉。问的是群众急难愁盼,答的是政府担当作为;评的是民生温度刻度,改的是制度短板漏洞;护的是资产保值增值,润的是乡村振兴沃野。

  清流所至,不惟润泽禾苗,更滋养着基层治理的民主根系。淮阴区正以“民声”校准“民生”,让每一滴灌溉之水、每一分集体之资,都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