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金湖县人大:“迎雨而行”筑牢“安全墙”
发布时间:2025-08-19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近年来,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频发,金湖县城区、开发区属于易淹易涝重点区域。近年来,金湖县人大常委会聚焦易淹易涝这个难点、堵点问题出实招、求实效,做好城市“里子”工程,持续推动不淹不涝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在近期召开的金湖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专题听取了县政府“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情况汇报,通过持续不断的监督,以人大之力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城市更加美丽宜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聚焦规划  推动“短板”变“长板”

  “这几天连降暴雨,工业园区里面的好几个厂房都遭‘淹’了,机器进水损失惨重,请代表们帮反映一下。”金湖县工业园区的几位负责人向走访企业的金湖县人大代表们反映道。代表们收到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及时向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反馈了问题。

  “不淹不涝”城市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自2020年起,金湖县人大就将“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列为入人大重点监督项目,不断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全力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今年5月份,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农经工委深入开展全县“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工作调研,实地察看县城、开发区易淹易涝点整治,开发区水系涵洞建设,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水务局、住建局、开发区、气象局等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全面了解“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农经工委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破解、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有力地推进不淹不涝治理工作。

  县人大常委会就不淹不涝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通过持续跟踪监督,推动县政府出台《金湖县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规划报告》《金湖县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内涝治理责任清单、风险点清单、任务项目清单,针对城西片区易淹易涝问题。建立健全开发区防洪排涝格局,规划将开发区分为15个片区,新开河道并配套建筑物,全面整治区内骨干河网。特别是双楼路周边和淮金线以西片区,计划在双楼路、淮金线路边沟新开河道,同步新建配套建筑物,排涝标准可由5年一遇标准提升为20年一遇,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开发区排水难题。针对老城区、城东片区易淹易涝问题。将县城区划分为利农河、黎东河、城西河和金水河四大水系,计划总投资8.95亿元实施4个排水防涝项目,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方案,将城区涝水外排至淮河入江水道,有效解决雨水进管道、管道雨水入河道、河水外排均存在的难题。

聚焦项目  推动“呼声”变“掌声”

  “往年只要一下暴雨,我们这里就会被淹,尤其是7、8月份,蹚着水出行是常有的事,真没想到人大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烦心事,往后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雨了!”家住嘉御龙庭小区居民李大爷对前来开展项目建设监督的县人大代表们说道。

  嘉御龙庭小区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会形成积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出行。针对当地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们通过实地察看,同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收集意见建议并汇总转交相关部门。在人大的推动下,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勘察,制定施工方案,组织实施。投资2880万元实施开发区嘉御龙庭周边水系调整工程,在工二路南侧新开河道截断涝水,配套建设泵站、跌水及穿淮金线顶管,将涝水引至金水河排入淮河入江水道,有效解决嘉御龙庭区域受涝受淹问题。目前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完工,可有效缓解内涝问题。这项“里子”工程、“良心”工程获得百姓的一致点赞。

  自2020年起,全县在城区共实施11项防洪除涝工程,涵盖排涝站建设、河道整治、堤防加固、雨污分流等领域,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烟花”台风引发积涝后,金湖县人大督促县政府按轻重缓急推进易淹易涝点治理,同步实施雨污分流项目。先后投入约2600万元,对三里桥河、利民河等17条城区河道进行清淤及生态修复,通过疏浚河道、新建配套建筑物等措施,打通排水出路,改善河道排涝条件,提升水环境。投资1500万元整治开发区管委会、东截水沟等9个易涝点,通过疏浚河道、管道改造、新建配套建筑物等措施,打通排水出路,减轻排涝压力,解决城西片区排水不畅问题。去年两次特大暴雨暴露排水短板后,金湖县人大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县政府闻令而动,县住建局迅速编制金湖县乡镇雨污分流提质增效项目,争取超长期国债1.4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城区排水设施更新),重点整治8个易淹易涝片区,将原直径1米以下排水管道升级为1.5-1.8米,并同步更新污水、供水管道,完工后排水能力将提升1-2倍。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60%,计划明年底完工。

聚焦机制  推动“堵点”变“赞点”

  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县政府不断强化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立足“防大汛、抗大灾”目标,结合县城区地理特征与近年极端天气应对经验,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编制《金湖县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着力提升特大暴雨应对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精准程度,在现有2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基础上,新建1个,迁建1个,完成13个城市微雨量站选址。升级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等技术手段,动态追踪强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提前预测强天气过程的落区和强度。强化应急排涝,在有强降雨预警的情况下,提前预降城区河道水位,腾空河道;强降雨后,开启全部外排泵站抢排涝水;成立抢险排涝队,协助抢排城区易涝点积水。落实物资储备。满足城区应急抢险需要,在大兴工业园区专门设立城区防汛物资仓库,储备移动电站、移动泵车、应急式抢险电泵等专业排涝设备。严格执行设备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确保物资设备“随时能战”“立刻能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