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钉钉子”精神,创新财经监督模式,推动监督工作从程序性向实效性跃升,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精准把脉、靶向施策、跟踪问效、服务升级四大举措,推动监督工作由程序性向实效性转变,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劲动能。
从“坐等汇报”到“上门问诊”,找准营商环境痛点
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市人大“打造人民满意+监督工作矩阵”的号召,转变传统监督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年,首场“代表问群众评”营商环境专题问政活动,以问题为导向,组织4级人大代表联动调研。代表们深入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发放1790份问卷,收回1548份,共收集6大类45条问题,最终聚焦11个营商环境核心难题。问政会创新采用“代表问政面对面、政府履职零距离、群众评议实打实”的互动形式,营造出公开透明的监督氛围。这不仅是对标《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政治体检”,更是践行我区“四最”营商承诺的生动实践,让监督直击要害、落到实处。
资产盘活前后对比
打通资产管理“最后一公里”,唤醒“沉睡资产”
紧扣“124”工作定位,区人大常委会针对镇街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中的制度缺失、权属不清、效益低下等问题,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全面升级。今年,在全区13个镇街推行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彻底摸清资产底数,梳理出36处问题资产,并推动高效盘活。截至目前,已实施报告的4个镇街取得显著成效:人大代表牵线促成8个“腾笼换鸟”项目,改造闲置资产建成10处健身广场和活动中心;在区人大常委会指导下,6所闲置小学转型为标准厂房,近20处闲置村部焕发新生。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通了人大资产监督的“最后一公里”,更让“沉睡资产”变身为发展引擎,惠及民生与经济。
召开财经工作座谈会
闭环监督机制,护航财政经济稳健运行
聚焦财政经济运行关键环节,区人大常委会构建“调研+审议+跟踪”的闭环监督机制,确保监督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针对2024年决算草案、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及同级审计情况,组织专项检查,财经委委员深入相关部门和重点项目现场调研,确保每一笔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提前介入“十四五”规划终期评估,通过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等平台,广泛征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建议,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坚实支撑。
这一过程强化了监督的连续性和实效性,让经济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
从个案解决到长效机制,提升政务效能
面对企业痛点,区人大常委会推动服务升级,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建立一套机制”的转变。针对代表反映的厂房办证需经13个部门盖章、资规局内部6科室签字等繁琐流程,督促资规局立行立改,创新推出“四即”审批模式(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实现全程网办。上半年累计办理交地即发证9件、拿地即开工7件、建成即验收18件、竣工即交付16件,审批效率显著提升,相关做法获市局肯定并全市推广。此外,针对经济运行观察点的劳资纠纷,区人大常委会发函督办后,人社局10日内化解矛盾,并建立兼职调解委员会,去年以来成功调解5起同类纠纷,形成长效化解机制。
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化财经监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并重,将监督的“力度”与服务的“温度”有机融合。通过健全“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跟踪问效-结果运用”的全链条机制,推动解决更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区域经济腾飞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