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清江浦区人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晨光初染,微风拂过绿意翻滚的稻田。一架无人机轻盈滑过稻田上空,在黄码镇甘露村种植大户李向忠的注视下,正在进行大规模农业喷洒。他指着无人机乐呵呵说道:“这个‘大家伙’可帮了大忙了,省时又省力,水稻还长得更壮实!”这幕生动的科技图景,正是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打造的人大代表“科技惠农”联合工作室赋能乡村振兴悄然结出的果实。

  这间特殊的“田间实验室”,源于清江浦区人大代表王慧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王慧琴现任清江浦区武墩街道农村工作局副局长,长期的农村工作经历使她知道乡亲们更需要的是什么。“希望能加大对涉农镇街农民群众特别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王慧琴在代表建议中恳切呼吁道。

  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在督办这份代表建议时就考虑到,既然中国工程院沈其荣院士办公地点以及淮安市农科院就坐落在清江浦区,正好可以在农业方面人大代表、农业技术专家与农户、农业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切实打破“专家在云端、农民在田边”的尴尬局面。

  于是,人大代表“科技惠农”联合工作室在院士创新中心便应运而生,通过聚合人大代表、农业科研机构和基层镇街人大三方力量,明确流动式培训、精准化指导、结对式帮扶、高质量建议四条工作主线,聚力科技赋能,助力农民增收、助力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科技惠农”联合工作室刚成立,一辆载满民意的“需求直通车”便高效运转起来。人大代表们化身为穿梭于田垄间的“科技信使”,广泛收集梳理农户技术需求;农业技术专家则“按需点菜”,定期驻点服务,将课堂搬进大棚,把论文写在沃土之上;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派出骨干力量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技术真正“扎下根、结出果”。

  清江浦区人大代表、黄码镇副镇长张子轩在走访中了解到,种植户陶维辉在邱庄村承包了30亩土地种植羊肚菌,但是由于羊肚菌是低温菌,最高环境温度不能高于16度,在本地只能一年一季,一般在12月份左右播种,清明节前后就采完。针对这一情况,江苏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农科院作物研究中心主任顾正中亲自上门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其在羊肚菌收获后进行西瓜、水稻轮作,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加经济收入。

  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农经委作为牵头部门,依据农业生产需求,精心规划了涵盖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机插秧、有机肥料应用等在内的5类培训项目。在柴米河现代农业基地举办的2025年首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淮安市人大代表、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其传详细讲解了生物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方法,农技推广研究员围绕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进行授课,本地种植大户讲述通过技术改良实现增收的经验。各项培训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吸引超过2000人次积极参与,有效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强烈渴望。

  人大代表“科技惠农”联合工作室的溢出效应还远不止于此。在代表们推动下,一支由“土专家”、农技能手组成的“轻骑兵”技术服务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永不撤离”的科技力量。和平镇齐湖村副主任齐占智退休后,受工作室感召返村服务,如今他的裤腿上常沾着泥土,脸庞晒得微红,却笑得真挚:“能亲手把技术送到老乡们地里,看着他们增收的笑脸,这份成就感千金不换。”黄码镇人大代表徐海更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泥腿子代表”,他坦言:“工作室像座桥,一头连接着农业新技术,一头连接着土地真需求。人大代表为民履职,就是要让科技这碗富农饭,稳稳端到乡亲们手上。”

  科技惠农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田野,在乡村振兴的微风中,萌发出无限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