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涟水县人大常委会立足监督本职,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以设立“经济运行观察点”、打造“营商环境监测点”、建立“镇级国有和集体资产向人大报告制度”为重要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为涟水经济社会稳健前行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观察
经济运行观察点把脉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就是企业发展的‘及时雨’,我们一定用好用活,把企业做大做强!”经济运行观察点联络员王代鑫满脸笑意,紧紧握住涟水县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孙夕全的手,难掩兴奋。
近日,涟水人大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将惠企政策精准送抵经济运行观察点等企业手中,这一活动,正是涟水人大立足企业主体、强化载体建设,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涟水人大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与骨干产业布局,从原有优化营商环境监测点中,优选履职积极性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大代表所在企业,设立 5 家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与 1 家产业联系点,覆盖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领域。市人大代表、淮安特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会才表示:“从营商环境监测点到经济运行观察点,我们肩负更重职责,将从‘经济分析、政治判断、监督建议’维度,以企业视角提供第一手数据,助力行业发展。”
构建观察点“代表履职 + 专业研判” 双轨机制:一方面,由经济领域人大代表牵头,联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调研团队,定期深入生产一线,聚焦产能数据、创新投入、订单趋势等核心指标,形成企业运行 “微观档案”;另一方面,依托人大制度优势,将分散的企业数据升级为行业发展 “宏观图景”,形成高质量经济运行分析报告15 篇。
靶向监测
营商环境监测点优化服务生态
“目前很多大企业不缺钱,但小微主体融资难,我建议建立‘产业需求清单’机制,由县有关部门按季度梳理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定向推送至金融机构,实现‘需求-供给’精准对接”。市人大代表、涟水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董建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凝聚监督合力,赋能营商蝶变。近期,涟水人大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测点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监测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以 “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持续拓展 “涟快办” 品牌内涵。
涟水人大制定了《2025 - 2026 年度涟水县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测点实施方案》,建立了常态监督机制、建议报送机制、问题交办机制、动态退出机制“四大机制”,为营商环境监测点工作扎实开展锚定方向。座谈会上,营商环境监督员、联络员围绕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惠企政策精准落地等问题积极建言,提出意见建议30多条,涟水人大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形成专报报县委。
涟水人大还将开展 “人民满意 + 营商环境” 评议工作“五个一” 活动(召开一场座谈会、组织一次问卷调查、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听取一次工作报告、举办一场专题询问),为推动监督工作走深走实,持续提升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
规范管理
镇级资产报告制度筑牢监管防线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涟水人大立足镇域经济发展实际,深化落实“镇级国有和集体资产向人大报告制度”,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扶贫项目资产等纳入监督 “全景图”。明确报告需覆盖资产购置、运营、处置全生命周期,细化报告程序与审议标准,以“清单化 + 闭环式” 监督模式提升监管效能。
涟水人大针对镇街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工作开展 “一对 一 指导”:聚焦摸清资产底数、盘活闲置资产等核心任务,开展 “穿透式” 辅导。针对部分镇街在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中暴露的集体资产闲置、扶贫项目收益滞后等问题,精准给出 “租赁经营 + 产业孵化” 盘活闲置校舍厂房、建立扶贫资产收益动态分配机制等指导性意见,并指导镇街规范审议流程,构建会前深入调研、会中突出实效、会后落实反馈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督机制。推动镇街借助江苏财政资产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搭建起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截至目前,有效激活众多“沉睡资产”,其中高沟镇常兴工业园 1.2 万平方米厂房变身“小微企业孵化园”;红窑镇 3 处闲置厂房引入芦笋深加工企业,带动周边80余人就业,实现 “资产账本”向“民生清单” 的转化。
涟水人大通过在经济运行、营商环境、资产监管等维度强化监督,切实发挥了人大监督的刚性作用。未来,涟水人大将继续深耕监督主业,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实效,为涟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