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洪泽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立法调研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将“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贯穿立法调研全过程,切实打通连接民意与立法的“最后一公里”,用实际行动书写民主立法的时代答卷。
沉到一线“找问题”
“广场舞噪音扰民怎么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卡在哪?养老服务还有哪些缺口?”带着这些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洪泽区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协调小组的成员们扎进社区网格、蹲点企业车间、走访养老机构,用脚步丈量民意。
2024年,聚焦营商环境、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沉浸式”调研20余次,形成的专题报告直指痛点——园区某企业反映政策落地“中梗阻”,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监管盲区……这些来自一线的“活情况”,成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养老服务条例纳入市级立法计划的重要依据。
为了让法律法规真正“落地生根”,区人大还成立执法检查组,像“啄木鸟”一样深挖问题。在检查《淮安市市容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时,发现流动摊贩管理“一刀切”、背街小巷保洁标准不统一等问题23个。“我们不仅要挑刺,更要开药方。”检查组负责人介绍,我们会同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会商研究,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疏堵结合”“分级分类管理”等建议15条,为上级修订法律提供了基层样本。
创新机制“聚民智”
依托“洪泽发布”微信公众号和“数字人大”平台,开设立法征集意见专题专栏,将法律草案“晒”在网上,让群众随时随地“码”上提意见。线下的“头脑风暴”同样热烈。在社区会议室,一场关于广场舞噪声管理的座谈会开得热火朝天。广场舞团队代表、周边居民、物业公司各抒己见,区人大代表现场“穿针引线”,最终形成广场舞噪声管理的立法建议。
2024年,像这样的线上线下征询活动开展了20余次,收集有效意见建议140余条,其中41条高质量建议“直通”市人大,多条被写入法规草案。“我们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把分散的民意‘拧成绳’。”立法调研协调小组负责人介绍,每条意见都要经过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行业律师等专业力量的研究讨论,确保“民声”既真实又专业。
建强阵地“通末梢”
在洪泽区环卫所立法联系点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民情地图”:9个镇街人大代表之家、32个信息员联络点星罗棋布,形成“1+9+X”的民意收集网络。信息员老陈是一名退休法官,他在社区巡逻时发现,某小区充电桩安装后因管理不善沦为“摆设”,便第一时间通过联系点反馈。这条线索引发区人大对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的专项调研,相关建议被纳入《淮安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参考。
为了让联系点“活起来”,区人大不仅给联系点配电脑、送法律书籍,更邀请信息员参与执法检查、立法听证等活动。在一次环保执法检查中,信息员小张跟着检查组走进化工厂,亲眼见证废水处理流程后,提出“增加第三方检测机构责任条款”的建议。2024年这里收集的80余条民情中,有12条直接转化为立法建议,真正让基层成为立法的“源头活水”。
洪泽区人大将进一步拓展民意“输入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民意直通车”作用,建立“代表+选民”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加大区域经验交流力度,进一步提升信息员业务水平,力求把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民意传递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