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馆,埋藏了2000多年的万余件珍贵文物揭开神秘面纱,无声的讲述西汉江都王刘非的一生。方寸之间,一览千年;须臾之间,恋上盱眙。
近年来,盱眙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三立足”,强化“三持续”,积极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多措并举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立足规划 持续健全政策保障
盱眙县人大按照《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三区两廊两园一基地”为总体目标,助力实施“3221”工程,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坚持“多规合一”,先后督促相关单位编制涉及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景区提升项目规划;敦促县财政设立全域旅游专项创建经费和专项引导资金,促进旅游业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帮助建立专家智库,聘任23名旅游发展顾问,举办旅游大讲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修班、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开展全域旅游专业型干部“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
立足监督 持续做好环境保护
盱眙县人大运用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听取审议工作报告、作出决定决议等手段持续依法监督,有力推进了大气、水、土壤、固废综合污染治理,《环保法》《固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落实。10次视察调研,6项审议监督,11次督导检查......记录着盱眙县人大为民服务的初心。紧盯的“工业园区污水管道布设、收集处置、达标排放的能力不高”“建筑拆迁工地在覆盖、喷淋等抑尘措施使用”等民生热点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立足调研 持续打造文旅融合高地
盱眙县人大重视打造盱眙特色旅游,通过5次调研走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出“四个推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推动“红色景区+旅游”深度融合。依托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等景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省内红色旅游目的地。二是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以盱眙县博物馆、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为基地,开展文物展示活动,成功实现以文物“活”起来带动旅游“火”起来。三是推动“节庆品牌+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挖掘盱眙特色文化,把旅游发展与优势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文化、旅游、美食、消费等多要素集合。四是推动“历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让游客领略浩荡河水、皎皎月色、古意盎然,人文积淀深厚。
山在城中立,水在城边绕,采茶雨山、泛舟天泉、登临都梁,此间仙境若蓬莱。截至目前,盱眙成为全市首家入选第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再次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新华社区、陡山村、天泉湖社区相继获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怡亨酒庄获批“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福标蜂蜜工业旅游区获批省级工业旅游区;借助盱眙历史文化和第一山碑刻文化打造的黄梅戏《第一山》入选“戏剧中国”优秀剧目线上展演,全域旅游已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