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县区掠影
清江浦人大: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 构筑乡村振兴基石
发布时间:2021-09-03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今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把区政府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工作纳入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内容。6月底,由区人大常委会农经委牵头,成立调研组,对这项工作开展细致调研。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做法,7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由卢正苏副主任带队赴江宁、仪征、邗江、泰兴等地考察调研,了解这些地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发展情况。

  “江宁区杨长根家庭农场通过‘市级优质食味稻米基地’、‘稻虾共作’、‘尝耕’”等农产品商标,实施优质稻米品牌效应,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为家庭农场的品牌化树立了标杆!”

  “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多年来致力打造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农业产业化的高质量带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人耳目一新!”

  “仪征市黑莓小镇多年来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黑莓种植、饮料加工、商品销售、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情体验协同发展,现代农业集聚效应凸显,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调研组同志认为,这些地区的经验做法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对我区新兴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具有非常好的启发意义,为下一步开展精准调研,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提供了重要支撑。

周密调研把脉问诊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实情,调研组用明察暗访、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周密调研,先后视察了清浦区朝左稻麦种植家庭农场(秋丰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清江浦区李月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清江浦区家旺生态农场、淮安极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种植基地,听取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逐步摸清我区新兴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各类家庭农场12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有8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全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68个,其中市、县级示范社2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目前已申报“汉耕大米”进入江苏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区政府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出台家庭农场奖补实施方案并强化申报和示范创建、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及指导规范等方式,积极培育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结合外出考察学习,对比外地的经验做法,调研组也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短板,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聚焦短板精准施策

  日前,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审议区政府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情况工作报告,针对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了如下意见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扶持。要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置于南部新城开发、港城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结合我区区位特点及农业资源禀赋高标准高起点进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园区化。尽快构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政策体系,完善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用地水电等措施;并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小微企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其扩大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

  注重量质齐升,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一手抓数量,一手抓质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向主体资质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思路,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树标引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严格技术标准,开展商标注册和名牌创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影响力,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补齐短板,优化发展环境。要加快补齐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服务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经营主体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技术服务、农资供应、市场营销、农产品初加工等服务,拓展发展空间。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突破人才、资金、土地流转等发展瓶颈,优化新型主体发展环境。

  主任会议结束后,区人大常委会对审议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形成问题清单,交办给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将对问题清单落实情况实施跟踪督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区人大常委会将对这项工作持续开展监督,推动区政府强化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注入新动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卫东表示。(孙超、泽军、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