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新闻中心
织实践之“网” 促民意满“淮”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从出台18条指导意见到三次现场推进,从“1+6”实施方案到三级联动评议,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由“纸面”到“地上”,在淮安蓬勃拓展。经过三个季度的努力,各类型基层平台载体质效双提,“人民满意+”监督工作矩阵实效凸显,民生实事项目“全流程”监督机制高效运作,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之网”不断让民意聚拢,将民智汇集,抵民心所向。

建强“点”,发挥“三阵地一平台”集成效应

   基层点位处于一线,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接触最直接,是实践体系建设的最前沿。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在提档升级人大代表“家站点”、人大代表民生实事监督点、经济运行观察点、社会发展观察点、基层立法联系点等点位基础上,聚力打造集全过程履职阵地、议事监督阵地、宣传教育阵地、数字应用场景平台“三阵地一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载体,切实发挥服务选民、服务代表、服务发展、服务治理的乘数效应。

   把服务群众的旗帜举得更高,是实践点建设最鲜明的标识。淮安各地人大依托点位,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地表达意愿和诉求,推动公共决策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前提下作出;同时,构建精心收集、精准交办、精确督办的链条,办理进度和结果通过实体和网络“双平台”及时反馈,促进意见建议“有回音、真管用”。清江浦区“一站三室”与“码上办”平台、淮安区“代表联络站+网格联系点”衔接机制、金湖县“小院板凳会”与“荷力同行”信息征集平台等,都实现了民意收集常态化、反映问题不打烊。

   随着一点一品、特色彰显,实践点也逐渐成为宣传人大制度、宣扬民主法治的鲜活窗口。淮阴区淮高镇刘河社区“与民同行”实践点已具备一定影响力、美誉度;盱眙县精心打造宪法广场、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体验馆,通过“走进会场”观摩民主议事、“走进现场”感受法治实践、“走进馆场”触摸法治历史,让法治思想浸润人心。

延展“线”,凝聚“人民满意”履职合力

   实践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重大理念的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践行,每年助推一批大事要事、助解一批难事烦事、助力一批好事实事,以重点领域的次第突破带来地方人大工作的整体跃升。淮安市人大把开展“人民满意”系列评议作为串联全市三级人大履职力量的一条“线”,通过联动协作、凝心聚力,为党委工作解忧解难,对政府工作助力助推,让人民群众认可认同。

   为实现成效最大化,“人民满意”系列评议按365架构展开,即:市县镇“三级联动”,聚焦“四最”营商环境、基层法庭建设、养老机构、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河湖、民生实事“六大主题”,人大代表、人民群众、人大机关、相关部门和单位、专家学者及第三方机构“五方参与”,既为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又为“一府一委两院”改进工作树起了一把民意标尺。

   作为“六大主题”牵头者,市人大相关专工委既执行至少开展一次视察、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组织一次代表进“家”入“站”履职、开展一次执法检查、形成一篇调研报告的“六个一”规定动作,又优化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广纳民意“准评议”、叠加手段“敢评议”、优化程序“会评议”、跟踪问效“真评议”。财经委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助力营商环境“更优”、经营主体“无忧”;监察和司法委推进代表专业工作平台联动巡回法庭,实现司法搬到“家门口”、民主监督“零距离”;社会建设委召开专项评议会,以客观评、详尽问、互动议、深入改,促进“养老”变“享老”;农经委开展专题问政,以嵌入式监督助力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环资城建委完善“代表+河湖长”模式,确保监督“常”进行、河湖“长”治理;教科文卫委探索建立人大全流程监督和全过程参与政府推进相结合机制,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开展系列评议,注重民主公开与围绕中心相结合、强化刚性与体现支持相结合、议在实处与评出真章相结合,是践行重大理念、丰富实践体系内涵的‘淮安路径’。”10月份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了淮安人大评议综合报告。具体评议情况以“定性+定量”方式报送市委,通报“一府一委两院”;对评议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问题清单+逐项销号”的方式督促整改。

拓宽“面”,深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

   紧扣“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淮安人大将实践体系建设与“学思践行”同谋划、同开展,系统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使代表作用发挥成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以学增智,以思促行。全市人大不仅及时跟进“学”,让人大干部、人大代表带头“懂人大、讲人大”,更精心组织“思”,继续擦亮“人大代表讲坛”品牌,完善“政情通报、现场述职、互动答疑、促进履职”的综合功能,让实境课堂收获实在成果。8月份的“聚焦县中振兴,打造学在淮安品牌”讲坛,把主场设在校园,让代表走上讲台,100余名全市五级代表、选民代表、镇街人大负责人现场听讲互动,更新了信息库,架起了连心桥,凝聚了正能量。

   在“点”的支撑、“线”的协同下,全市人大进一步强化“两个联系”,放大“心往一处想、调往一处唱、劲往一处使”的积极效果。着力办好“五级代表进家站、助力发展惠民生”代表接待日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中的人大代表带头走到一线、接待群众,听取对“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想法,向人大代表、选民报告履职情况。着重发挥代表“头雁”效应,力促代表责任感与群众获得感的“双向奔赴”,洪泽区代表牵头组建岔河大米产业协会,设置稻米产业民主恳谈会,形成“民主参与+产业服务”全链条;涟水县巩固深化“五级人大代表助力强村富民”帮促联盟,开展代表“带技术下乡”、农事讲堂等活动,为富民强村蹚出新路子;经开区畅通“进企业问发展需求,进小区问民生诉求”渠道,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实践体系建设,关键是确保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贯穿于人大工作、代表履职和基层治理全过程,使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淮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表示,将持续推进项目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发展、长效化运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模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