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新闻中心
解读|《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4-01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重大理念,将“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关键任务。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围绕中心、实干有为、争创一流”总体要求,将“着力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体系”作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效落实的机制性、程序性安排,起草出台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聚力聚焦打造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民主“窗口”。



  《指导意见》紧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建设这一主题,以“常态化推进、项目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品牌化发展、长效化运行”为建立标准,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全面统筹、便于实施,打造样板、利于长远”为起草原则,从六大部分“18条”来条目化阐述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方面问题。

  第一部分,总体认识层面。阐释重大意义,明确建设目标,即站在人大角度,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举措,探索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民主生态,通过“制度构建——参与深化——品牌塑造”三年分步实施,实现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贯通。这部分强调了建设基本原则,即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评价权,以人大之力推动构建“民主运行、制度实践、发展效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第二部分,推进监督机制创新,打造“人民满意+”监督工作矩阵。构建“议题确定——活动开展——评价反馈”监督全流程参与机制,使开门问策、开门监督成为常态,促进公权力在阳光下更好地运行。一是坚持从源头发扬民主,既紧扣市委关注,又聚焦人民关心,健全立项民意征集机制和项目遴选论证机制;二是坚持群众全流程参与,推进群众旁听会议,深化代表及专家对人大监督的参与,优化反馈机制;三是坚持联动协作开展,增加条线联动项目,推动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体系贯通,凝聚全方位监督合力。

  第三部分,继续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全流程”监督创新举措。民生实事项目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淮安在民生实事项目监督方面的创新机制、创新举措,更好地促进民主与民生相连,擦亮地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金字招牌”。继续完善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全程“督单”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深化与政府在项目确定、项目实施、成效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融合,既更好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又让各层级人大的监督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权威性。

  第四部分,打造可触可及、见行见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平台载体。基层综合实践点突出“综合”,将代表履职与基层建设有机结合,体现当地人大工作特点,注重发挥“三阵地一平台”功能,即宣传教育阵地、全过程履职阵地、议事监督阵地、数字应用场景平台。基层立法联系点突出“质效”,在收集民情民意、助力法规完善方面开辟“快车道”,在促进常委会组成人员、立法咨询专家、联系点等多方智慧集成方面按下“加速键”,确保运作更顺畅、更便捷、更有实效。代表专业履职实践平台突出“专业”,推广“发起代表+共建代表+专家团队+支撑单位”模式,引导代表提供政策宣传、业务咨询等服务,促进履职个性化破题、品牌化实践。

  第五部分,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主要着眼于代表如何履职“沉下去”、效果“提上来”。强化基层基础,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化、平台载体多元化、指导交流常态化,促进基层人大规范化建设;强化开发园区人大工作,建立人大代表联席会议机制,更好发挥人大职能;强化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机制,用好用足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机制,形成更多具有淮安特色的实践范例。

  第六部分,夯实做好上述工作的各项保障。组织方面,建立健全“党组统筹、专工委落实、挂图作战”推进机制,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创新方面,聚焦打造特色品牌,丰富代表履职培训,强化数字赋能,使代表履职更加与时俱进。宣传方面,充分用好“周恩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题展等地方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建设、打造“人民满意+”工作矩阵中的经验做法,为推进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品牌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