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篇案例一
开展“惠民生、助发展”人大代表
履职建功主题活动
本届以来,淮安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党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创新开展三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参与的“惠民生、助发展”代表履职建功主题活动。
周密谋划部署,确保活动主题聚力聚焦。一是活动设计精细。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活动的组织方式、职责任务。指导各县区、镇街人大制定具体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凝聚人大代表的思想共识。二是主题特色鲜明。突出人大职能,开展以“进乡村、助增收促振兴,进企业、助纾困促发展,进网格、助解难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履职建功活动。三是参与主体广泛。以代表小组为活动主体,组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专业代表小组,在定期开展活动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1次主题活动,引导全体代表立足自身实际,动真情、用实招、办实事。
精心组织实施,推动主题活动走深走实。一是实行上下联动,三级人大齐发力。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市人大及时提出年度计划,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机关相关委室加强协调指导,及时跟进督查;县区、镇街人大落实部署安排,稳步推进实施。二是强化考核推动,督查指导全过程。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人大系统目标管理,每年对各县区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加强督查指导,采取现场会、交流会、推进会等方式,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查找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通报。三是注重示范带动,代表参与显担当。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参加活动,市、县区四套班子中的人大代表全部参与。大力培育典型,多渠道宣传典型,编印人大工作画册,举办履职实践成果汇报会,展示人大代表风采,激发投身活动热情。
坚持效果导向,力求活动成果出新出彩。一是强村富民作用充分彰显。去年,人大代表走进2182家企业,收集意见建议2461条、“我为现代化建设走在前献一策”758条。今年,全市代表共计走访2916个小区、13372户居民,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350个,较好地助解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助力了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二是人大工作活力充分激发。三级人大把主题活动与人大依法履职行权相结合,组织代表参加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效增强了人大工作活力,提升了人大工作质效。三是人大代表形象有效提升。广大人大代表用一个个真帮实助的行动,体现积极履职、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展现倾心为民办实事、造福社会助发展的担当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淮安篇案例二
以民生实事全流程监督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通过健全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监督点工作机制,变“事后监督”为“全程参与”,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心声转化为政府决策和部门行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可观可感。
完善“票决制”,推动民生实事民主产生。坚持问需于民。每年第三季度启动下一年度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征集,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建议。全面推行票决。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并在县(区)、镇全面推开。督办十件实事。在55件年度民生实事基础上,创新投票选出“人大代表重点助推的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
突出“小快灵”,推动民生实事依法管理。率先作出《关于加强民生实事项目管理的决定》,确保征集来源更广泛、民意基础更扎实、环节流程更规范、监督保障更完备。明确实事范围。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建立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库,选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类项目。规范工作流程。从优化民意征集和项目选定环节入手,对审议票决、组织实施、人大监督、群众评价等各个流程进行规范,从制度上确保项目如期见效。强化监督管理。将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纳入政府督查和考核范围,定期公开项目进展,接受审计部门审计,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建好“监督点”,推动民生实事闭环监督。选好监督点位。出台《关于建立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监督点的实施意见》,将监督点建在民生实事项目现场,涵盖重点民生领域120多处点位。配强履职小组。依托监督点组建70多个专业代表组,邀请400多名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参与其中,组织人大代表对照建设目标看进展、对照实施进度查不足、对照群众期盼督成效。助推民生改善。压实专业代表组职责,确保各级人大密切联动、人大代表凝心聚力、责任单位高效落实。
阅卷“年终考”,推动民生实事联组评议。拓宽参与渠道。建立民生意见征集、代表居民议事等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把人大代表监督点建成联系群众的桥梁、代表履职的阵地、人大工作的窗口。吸纳群众意见。每年根据票决结果制定监督点工作计划,组织代表深入项目现场,走访周边居民、了解意愿诉求,接待群众来访、获取真实评价。开展审议测评。在人代会期间举行民生实事联组审议,邀请基层群众、志愿者、网民共同参与,对测评结果不理想、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项目,责成实施单位作出说明、立行整改,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淮安篇案例三
推动全市镇(街)人大兼职副主席、
副主任全覆盖
近年来,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指导协调所辖各县区在95个镇(街)选配人大兼职副主席(副主任)142名,有效加强了镇(街)人大工作和建设。
试点先行,回答好“怎样组织推动”的问题。先后选取一县(盱眙)一区(淮阴)进行试点,指导试点县区制定实施方案,在酝酿提名、组织考察、依法选任等关键环节深研细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拓展思路,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较好地完成了探路先行任务。在试点基础上,制定《关于全市选任镇街人大兼职副主席、副主任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制定方案、人选条件、酝酿提名、组织考察、依法选任、履职管理、身份待遇等方面作出规范。
稳妥推进,回答好“怎样具体实施”的问题。指导县区人大常委会与党委组织部门密切沟通,合力推进这项工作。各县区积极行动,抓住有利时点,严格履行程序,规范选举任命兼职人大副主席(副主任),并报上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兼职配备迅速全覆盖,全市57个镇配备兼职副主席87人,38个街道配备兼职副主任55人,从职业看,142人中有企业负责人和法律、教育、医疗、金融工作者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广泛性;从年龄看,50—60岁27人,40—50岁33人,30—40岁70人,30岁以下12人,平均40.5岁;从学历看,研究生以上19人,本科100人,大专及以下23人;从党派看,中共党员133人,民主党派成员5人。
加强管理,回答好“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加强学习培训,举办全市镇(街)人大兼职副主席(副主任)学习班,邀请省市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及镇(街)人大工作负责同志授课;指导县区人大常委会、镇(街)人大通过挂钩帮带、列席会议、参观学习等方式,加强兼职人员的跟踪培养。注重实践磨砺,指导县区加强统筹协调,在选举任命后,由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及时研究分工安排,安排兼职人员承担人大重点工作,参与重大活动、中心任务,并通过发文形式予以明确。目前,142人中大部分已成长为基层人大工作骨干,在联系接待选民群众、组织开展代表活动、提出办理代表建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已有部分同志得到组织上的提拔或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