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将邵冰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不断壮大工业产业实力,助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议案”、孙以东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聚焦工业产业化发展,精心培育产业集群的议案”,综合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议案”,并作为本次大会议案,交由市人民政府办理。
会议认为,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要,工业发展质量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的速度、效率和水平。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强化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围绕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壮大“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推动工业经济提速扩能、量质并升,全市上下对工业主导地位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抓工业促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氛围更加浓厚。但总的来看,淮安仍处于工业化中早期,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工业的主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项目的攻坚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
会议指出,要坚持攀高比强、跨越赶超,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道路,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坚持不懈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努力把工业经济的基础打得更牢、夯得更实,加速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项目攻坚,切实筑牢产业支撑。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推动项目招引、建设量质齐升,夯实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底板。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实施项目招引“4833”行动,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选优配强招商队伍,高频次、高质量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在50亿、百亿级项目以及科技型项目招引上取得更大突破。不断拓宽招商选资渠道,用好在手优质龙头工业项目资源,放大以商引商、基金招商、社会化招商等效应,精准助力产业集聚发展。更加注重项目转化实效,紧盯项目建设“1533”工程,深化项目季度拉练推进机制,坚持清单管理、上下联动、挂图作战,确保在手项目应开尽开、能快则快,不断提升项目投产率、转化率、入库率,让项目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有效地扩投资、促产出、稳增长、提质效。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精心培育产业集群。统筹当前和长远、立新和改旧,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大力度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规模率先突破千亿,各县区尽快培育形成1—2个500亿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提质、管理创新,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新三样”产业为重点突破口,高度关注智能装备、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找准细分赛道,全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深化与专业优势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创投机构的对接合作,吸引高校集聚地、技术策源地人才团队、初创企业来淮创业兴业,更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三是培育企业梯队,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把企业培育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一支实力强大、结构合理、梯队发展的企业队伍。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加快现有50亿、百亿级项目达产达效,“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兼并重组、产业链整合、商业模式创新等,吸引集聚上下游企业,推动企业体量质量、资源集聚能力双提升。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服务专员制度,针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提供相匹配的精准服务,推动各类高端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引导企业强化技术、质量、品牌、标准等核心竞争力建设。统筹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分类制定选树一批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典型应用场景等,大力引进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适度超前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优化配置。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前沿领域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合力突破一批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瓶颈制约,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最大增量”。
四是统筹资源力量,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突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结合、同向发力,更好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壮大。抓好低效用地整治,建立以“亩产效益”为评价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把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壮大产业综合实力。补齐产业配套短板,科学布局水电气热、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铸造、锻造、精加工、电镀、热处理等重要产业配套布局建设,加速构建“1小时工业配套服务圈”。提升产业发展耦合力,引导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强分工协作、组建战略联盟,建立健全设计、采购、制造、物流等协同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开放共享,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融通发展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树牢大营商环境理念,将各项工作主动聚焦于营商环境优化,各类资源要素充分服务于产业发展,解决好能源、物流、金融等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提高企业家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此项议案的实施情况,由市人民政府向下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对议案办理工作应加强检查,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