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监督广角
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就是我们监督的重点——淮安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亮点采撷
发布时间:2024-03-21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淮安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加强监督,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办实事、出实招,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大实惠。

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群众教育发展“获得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始终是淮安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的头等大事、系统工程。

2022年在“双减”实施一周年之际,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扎实开展“‘双减’一周年,成效大家评”问卷调查,通过详实的数据与直观的图表,真实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对于“双减”改革的期盼与建议,得到省人大充分认可,获评当年度全省人大调研成果二等奖,《江苏人大调研》全文刊发。

“县中发展与市直和周边差距明显”“学前教育受出生率下降影响显现”“双减改革仍然绕不开升学指挥棒”……2023年,创新在全市开展“人民满意教育评议”活动,市县人大上下联动组织评议,教育届五级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搭建专班积极配合,参与评议人数超12万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万多份,征求具体问题建议7千多条,形成300多页的问卷调查报告和高质量评议报告,在归纳人民群众对于孩子上好学、老师教好书、学生真减负、县中真振兴“四个期盼”的同时,聚焦反映强烈的布局失衡、师资流失、“双减”矛盾、县中困境等四大突出问题,逐条提出对策建议,一批调研成果被市委加强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文件采用,评议工作还得到全国人大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内刊专题推介。

聚焦“双减”政策落实、围绕基础教育评议、助力县中振兴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扭住不放久久为功,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就是教科文卫监督履职的重点。

“今年,淮安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将持续深耕教育领域,聚焦‘县中振兴’,扎实推进评议成果的转化运用,市县联动开展现场询问活动,做好‘人民满意教育’评议工作后半篇文章;还将瞄准职业教育,省市联动做实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文章。扎扎实实推动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更生表示。

以发展为导向 牵住创新跨越转型“牛鼻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多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补上科技创新短板,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市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

一方面,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执法检查,并以此为契机,紧扣淮安“153”发展战略,将审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情况的报告,不断推动以改革引领转型跨越、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塑造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另一方面,经过广泛调研,聚焦我市企业整体规模与技术实力不强,自主创新意识与研发投入水平不高,一些衡量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综合性指标偏低等实际情况,2023年制定出台《关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号召全市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坚持企业主导、产学融合,坚持政策助企、人才强企,坚持多元投入、金融支撑,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坚持链式集聚、集群发展,助力强化全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走出一条践行新发展理念、体现跨越赶超要求、彰显淮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实绩为考量 搭建民生实事工作“新平台”

民生实事一直是淮安人大教科文卫工作的重点内容。2021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全市重大民生类项目,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今年除正常票决项目以外,还创新选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十件实事作为代表重点助推项目,将其作为年度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推进项目,变“事后监督”为“全程参与”,人大对民生实事工作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强。

自2023年开始,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已连续两年开展人代会期间民生实事跨代表团联组审议。人大代表、基层群众、网友代表、立法咨询顾问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组成“联组审议团”,指出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作答,一把手市长现场表态。审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形成工作专报及问题清单报市委并交市政府研究办理。人大代表“阅卷”民生实事“期末考”已成为淮安人大助推民生实事办理的亮点名片。

“近年来,我们围绕民生实事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票决程序创新,以‘预先审’推进‘高效决’;通过办理监督创新,以‘新平台’助力‘真解决’;最重要的是,通过保障机制创新,以‘小快灵’护航‘大民生’。”淮安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魏强说。全国首创《加强民生实事项目管理的决定》就是这个“最重要”的机制创新,从民意征集、审议票决、项目实施、后续监督等各个环节,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了民生实事项目全流程监督模式,有效提升了民生实事工作的整体实效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实现从制度上确保民生实事不变形、不走样。

以文化为底色 绘就千年运河之都“新图景”

悠悠运河水,传承逾千年。淮安作为大运河“千秋淮扬”文化核心板块,境内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保护与发展责任重大。

多年以来,淮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弥足珍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当下、传承后世。先后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作出《关于统筹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决定》,不断推动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百里画廊建设步入法治轨道,为运河沿线各地的文化带建设立法提供了“淮安经验”。

特别是《决定》充分体现了立法对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响应”的管理体制,强调“文化引领、统筹推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强化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保护、合理利用”的建设原则,提出“文化为魂、保护优先”的发展导向,“交通先行、统筹推进”的建设思路,以及“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的工作理念,纠正了“改革在前,法治在后”等一些观念误区,加强法治对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破解难题、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淮安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持续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盯百里画廊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让大运河百里画廊“淮上四卷·运河八园”的美丽盛景如期展现,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