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大褂守护健康到代表证传递民声,从诊疗台救死扶伤到联络站倾听诉求,县人大代表、南园医院院长助理濮燕君始终以“医者仁心”护航群众健康,以“代表担当”回应民生关切,用双份责任书写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使命答卷。

驻站服务:健康课堂传知识 义诊台前暖民心
作为五岛湖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驻站代表,濮燕君扎根“履职阵地”,始终把群众的健康需求放在首位,用通俗的讲解、贴心的服务守护群众健康。
前不久,在五岛湖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的“人大代表微课堂”活动上,濮燕君作为主讲代表,以“防控慢性病,健康伴我行”为主题,将“三高症”防治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她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带着“盐罐与啤酒瓶盖对比图”“食物金字塔卡片”走进课堂,指着图示告诉大家:“每天吃盐别超一个啤酒瓶盖,蔬菜得吃够‘一捧’,这样血压、血糖才能稳得住。”讲到用药误区时,她结合基层诊疗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用身边事警醒在场群众,台下不时响起“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声,大家纷纷举手提问“濮代表,我早上空腹吃药行不行?”“走一万步够不够降血脂?”,群众的问题她都一一细致解答,连用药时间、运动强度的细节都反复叮嘱。
她还定期到联络站开展义诊,每次听说她来,群众早早的就来到联络站。她一边熟练地为老人缠上血压计袖带,一边拉家常般询问“最近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头晕心慌?”测完血压,她会在纸条上写下个性化健康贴士,递给老人时还不忘补一句“下周要是不舒服,就来这儿找我,我还来。”

精准建言:联络站里听民声 一纸建议系民生
每年人代会,濮燕君提交的建议案都带着“基层烟火气”——这些建议源于她对医疗一线的观察、对群众诉求的收集,更紧扣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发展实际,精准指向民生痛点。
她坚持常态化参与联络站“135”群众接待日活动,笔记本上记满了群众的诉求:“体检报告看不懂,想找医生问问”“我们老年人行动不便,血压、血糖要是能有医生上门测量就好了”“现在新能源车数量增加,但是充电桩安装的数量还不够,有时候充电要等好久”。这些细碎的需求,在她眼里都是“要紧事”,她把群众的呼声整理成了一件件代表建议。
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她提出了《关于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建议》。建议中明确提出“将优质国产医疗设备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以留住人才”“优化医保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基层首诊”等具体举措,为构建 “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秩序提供了可行路径。
面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看病”与“养老”两难的困境,她提交了《关于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建议》。建议聚焦老年人兜底性、普惠性养老需求,呼吁“拓展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功能,增设护理型床位”“推动医疗、康复、养老资源共享,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一体化服务”,同时提出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助力完善 “1+5+N” 多元化养老体系。
在肿瘤防治领域,她提出了《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肿瘤防治工作的建议》。针对群众防治意识薄弱、基层筛查覆盖面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建议“加强肿瘤知识科普宣传引导早期筛查”“依托省级三级医院资源联动提升县域诊疗能力”“建立肿瘤防治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为筑牢基层肿瘤防治防线贡献思路。
此外,她还关注到新能源汽车普及后群众“充电难”的新需求,提出了《关于推进我县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从“科学规划充电设施布局”“完善奖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推进老旧小区充电改造”等方面给出建议,让民生“小事”也能得到精准回应。




视察调研:踏遍乡村医疗机构 以脚步丈量民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濮燕君始终把调研作为履职的“必修课”。她积极参加县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先后参加了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情况调研、居民小区消防安全视察。
在五港中心卫生院,她弯腰查看诊疗设备,拉着医生追问 “这台B超机用了多少年?偏远村的老人来就诊方便吗?”;到东胡集镇卫生院,她走进药房逐一核对慢性病药品目录,关切地问“常用药库存够不够?群众报销流程麻烦不麻烦?”;在嵇码村卫生室,看到村医独自承担全村健康管理工作,她立即在调研本上记录“村级卫生室人才短缺” 的问题,握着村医的手表示“一定把你们的困难反映上去”。
调研中,她既关注硬件设施的“硬短板”,也重视服务细节的“软问题”——比如发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弱”,便在医养结合、肿瘤防治建议中强化“基层赋能”内容。正是这样“脚沾泥土、耳听民声”的调研,让濮燕君代表的每一条建议都扎根实际,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医疗发展的“金点子”。

从诊疗台到联络站,从调研路到代表席,濮燕君用“医者”的严谨守护健康,用“代表”的赤诚服务民生。她的履职答卷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份份贴近民心的建议、一次次温暖务实的服务、一趟趟深入基层的调研——这便是新时代人大代表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