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眙这片因小龙虾而名扬四方的土地上,有一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履职融入田埂间的人大代表。他,就是陈兆全。提起他,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称他是“田埂上的代表”“咱们的带头人”。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县人大代表,他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将代表职责与带富乡亲的实践深度融合,在“虾稻共生”的绿色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乡土,他是技术探索的“先行者”
盱眙龙虾甲天下,但传统养殖模式曾受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多重困扰。陈兆全敏锐察觉到,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新路。在“虾稻共生”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时,他便主动投身其中。
白天,他在自家田里反复试验,记录水温变化、观察虾苗长势、调整水稻品种;夜晚,他挑灯钻研技术资料,虚心向专家请教难题。从虾沟的开挖尺寸,到水草的栽种密度,再到投饵的时间分量,每一个细节他都精益求精,像呵护孩子般照料着试验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摸索与改进,陈兆全率先在本地成功掌握了“虾稻共生”的核心技术。他的田里,水稻为小龙虾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和生物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循环”的高效模式。亩产效益较单纯种稻或养虾翻了几番。这片试验田,不仅成了他技术成功的见证,更成为他日后履职为民、推广技术的“第一现场”。

履职尽责,他是产业发展的“建言人”
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后,陈兆全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一项技术再好,如果不能惠及更多乡亲,其价值也是有限的。他将“虾稻共生”的推广,视为自己履职的核心内容。
在县人代会上,他多次提交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泛之谈,而是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百余养殖户后,凝聚着汗水与民意的务实之策。他在建议中详细分析“虾稻共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得到了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闭会期间,陈兆全以代表身份参与农业产业化调研、视察活动,在座谈会上积极发声;他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社员和周边农户。他的手机成了“技术热线”,他的田埂成了“露天课堂”,无论多忙,只要农户有疑问,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我是人大代表,带领大家致富,既是本分,更是责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心系群众,他是乡亲信赖的“贴心人”
陈兆全的代表履职,从未局限于技术推广。他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在走访选民时发现,一些农户想尝试“虾稻共生”,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一些农户遭遇病虫害,心急如焚;还有一些农户对市场行情不了解,担心销售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陈兆全积极奔走。他一方面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推动惠农贷款政策向种养户倾斜;另一方面,他利用合作社的平台,统一采购优质苗种、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并积极联系经销商,拓宽销售渠道,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此外,他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邀请技术专家和“土专家”一起,为农户答疑解惑,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有困难,找兆全代表!”这成为当地虾农、稻农的共识。他用真诚与付出赢得群众广泛信赖,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坚实桥梁。

硕果盈枝,他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在陈兆全等一批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盱眙的“虾稻共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片片稻田化身“绿色工厂”,不仅产出了优质的“虾稻米”,更孕育出肥美的生态小龙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这一模式走上了致富路,村庄的环境变得更美,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盱眙大地上徐徐展开。
面对成绩和赞誉,陈兆全始终淡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大代表,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如今,他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琢磨着如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盱眙龙虾”和“虾稻米”的品牌更响亮,让父老乡亲的收入再上新台阶。
躬身田畴,履职为民。陈兆全代表用他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的初心与使命。他不仅是“虾稻共生”的领头人,更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