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泽湖北畔的大闸蟹产业园里,荷趣园养殖基地内一排酱色房屋静静伫立。它面积不大、外观朴素,却成了当地蟹农最牵挂、最熟悉、最常驻足的地方——这里是由洪泽区人大代表高维明牵头建立的“蟹农知音”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被蟹农们亲切地称作“娘家人的港湾”。从跨行投身养殖到搭建服务平台,从技术指导到销路拓宽,从资金帮扶到权益维护,高维明与工作室团队始终以“知蟹农、懂蟹农、帮蟹农”为初心,成为推动当地大闸蟹产业升级、带领蟹农奔向富裕的“领路人”。

从“工程人到养蟹人”,以实践探路现代养殖
“高总,我养蟹十几年,亏多赚少,技术、资金、市场哪样都难把握,你可别再往养殖里投钱了!”高维明走访蟹农时,一位儿时伙伴的贴心劝阻,道出了传统蟹农的普遍困境。彼时,原本从事工程行业的高维明,已跨界投身大闸蟹养殖近4年,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在荷趣园养殖基地打造出一套现代化养殖体系:200亩优质蟹苗培育区保障源头品质,300亩精品大闸蟹生态养殖区践行绿色理念,100亩刚模大棚六月黄高效区提升产量,120亩藕虾套养生态区探索多元模式。
亲眼见证许多蟹农因固守传统养殖方式导致效益低迷,高维明暗下决心:“不仅要把自己的养殖基地做好,更要带动蟹农走现代养殖路,让大家都富起来!”为此,他在荷趣园养殖基地正式成立“蟹农知音”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并特意联络三位志同道合的人大代表组建核心团队——既有养殖经验丰富的张立军,又有饲料投喂行家李大军,还有网络销售能手朱荣。四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一门心思为蟹农提供全链条服务,助力大闸蟹产业提质增效。

从“蟹苗到销路”,用协同破解养殖难题
每年9月中旬,大闸蟹上市在即,都是工作室最忙碌的时候。“今年蟹的价格比预期好,从塘口观察和蟹农反馈来看,产量、质量都比去年高!”高维明召集团队成员分析销售形势,一场“助农增收攻坚战”随即打响:朱荣主动提出“到塘口拍视频,在网上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洪泽湖的好蟹”。身为张福河村党总支书记的张立军则计划“把村里的电商活动室完善好,组织好本地电商团队,打通线上销售渠道”。高维明自己则亲自带队“跑南京、上海的批发市场,多联系几个大客户,拓宽线下销路”。
从养殖到销售,工作室的服务贯穿大闸蟹产业全链条。高维明负责提供优质蟹苗、传授现代养殖技术,还为资金紧张的蟹农提供支持。李大军专注于精品饲料供给,手把手指导蟹农科学投喂。张立军和朱荣则联手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无论是蟹苗选择的困惑、饲料投喂的疑问,还是销路拓展的难题,蟹农只要找到工作室,都能得到及时、专业的解答和帮助。

从“解困到赋能”,以真心温暖困难群体
“高代表,我正想去工作室找你!塘口发现两只死蟹,是不是生病了?你快帮我看看!”一大早,张老汉就焦急地拦住了前来走访的高维明。张老汉养蟹多年,却因缺乏现代技术始终没赚到钱,近几年老伴瘫痪在床,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他的困境后,工作室将其列为重点照顾对象,蟹苗由高维明提供,饲料由李大军先行垫付,等年底有了效益再付款,彻底解决他的资金难题。高维明和张立军还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和塘口管理工作,前前后后往他的塘口跑了30多次。
“今年蟹的品质、产量都上去了,目前已经卖了5万多块,估计年底能有好几万收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要么亏、要么赚不到钱了!”张老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像张老汉这样的重点帮扶对象,工作室共帮扶了6户,如今他们的收入都有了显著改观。仅2025年,高维明就为86户蟹农(涉及1200亩塘口)提供了价值120万元的优质蟹苗,李大军则为112户蟹农供应了320吨、价值260万元的优质饲料,均采用“先使用、后付款”的方式,为蟹农缓解了资金压力。
除了困难蟹农,退捕渔农的就业问题也让高维明牵挂。13户退捕渔农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一直难以找到稳定工作。得知情况后,高维明毅然决定“把自己260亩蟹塘让出来,分给这13户渔农养蟹”——其中路东边160亩蟹塘,他已经完成改造,投入了不少心血。“说舍不得是真的,但一想到他们没活干、没收入,我就不能不管。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得有代表的样子!”
高维明的举动不仅让13户退捕渔农热泪盈眶,也让基层干部松了口气。洪祥村党总支书记张军连连道谢:“谢谢你的理解和高风亮节!”张立军更是感慨:“这些天我一直为退捕渔农就业的事发愁,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从“倾听到建言”,以责任维护蟹农权益
“一定要关注蟹农的销售困境,多鼓励网络销售、电商销售,让蟹农能自己掌握定价权!”在与镇领导交流时,高维明多次这样呼吁。原来,工作室在日常联系蟹农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蟹农采用“销售商卖完蟹后才告知价格和货款”的模式——卖蟹前,蟹农对价格一无所知,只能被动接受销售商给出的“结果”,这对蟹农极为不利。
除了销售问题,工作室还深入蟹农群体,倾听他们对产业发展的想法。在了解到“传统养殖模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后,团队提出“改造塘口、推行高标准现代养殖模式”的建议,被镇人大会议列为重点建议。发现“塘口过度集中到大户,无业蟹农没塘养”的问题后,又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让更多蟹农有塘可养、有业可就。
如今,“蟹农知音”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早已不是一间简单的房屋,而是蟹农与党委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它既把党委政府的政策、技术送到蟹农身边,又把蟹农的呼声、诉求传递给决策层,在维护蟹农利益、促进产业和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挥着温暖而坚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