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张建丽代表:河桥的“三笔”振兴账
发布时间:2025-11-10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清晨的露水还凝在河桥镇的麦叶尖,张建丽的胶鞋已踏碎田埂的寂静。从蜿蜒的乡村道路到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从碧波荡漾的林海湖畔到蓬勃发展的产业基地,这位县人大代表、镇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的身影,在河桥的土地上深深扎根了二十年。“以乡村为笔,以青春为墨”,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宣言,而是她用两千四百个日夜的坚守,写下的最生动、最厚重的注脚。

抗旱一线的“急先锋”:把“粮袋子”攥得更紧

    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多数人沉浸在假期的闲适里,张建丽的手机却成了响个不停的“抗旱热线”。河桥社区的老农在电话里焦急询问“麦苗快蔫了咋整”,黄龙村的种粮大户急得嗓音发颤“机站抽水跟不上”——连续十几天滴雨未下,全镇12万亩农田面临严峻旱情,夏粮丰收的希望在烈日下渐渐黯淡。

    “到田间去,到一线去!”下午4点,张建丽的声音掷地有声。一声令下,镇农村办全体党员干部当即取消休假,纷纷戴上草帽、扛起设备,一头扎进干旱的麦田。向上争取资金时,她跑遍相关部门、紧盯审批流程,硬是为全镇“抢”来了喷灌机械采购款;统一调拨设备时,她捧着地图仔细划分片区,确保雾炮车、抽水机精准送到最缺水的地块;指导抗旱时,她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农户调试喷灌设施,还跟着机手在泵站守到深夜……塘库调水、应急泵站抽水、荒沟余水再利用,一套抗旱“组合拳”精准落地,12.5万亩小麦最终在旱情中稳稳“站”住了脚跟。

    “麦收时穗子沉甸甸的,就知道张主任没白忙。”河桥社区种粮户老李的一句话,道出了乡亲们共同的心声。在张建丽心里,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哪怕晒黑一层皮、磨破几双鞋,也要把“颗粒归仓”的承诺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抗旱指导现场)


产业转型的“设计师”:让“穷山沟”长出“金果子”

    临淮村的山坳里,翠冠梨的清甜香气早已飘出大山。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只能靠玉米、小麦“撑门面”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如今靠着“一山一湖”的生态资源,稳稳捧起了“金果子”饭碗。

    这样的改变,始于张建丽的一次蹲点调研。“守着好山好水,不能总盯着‘老几样’过日子。”她拉着临淮村党总支书记,在龙庙湖畔开了一场热闹的“诸葛亮会”:收回的集体林地适合种什么?连片的湖面能发展什么养殖?一次次讨论、一遍遍实地勘察后,“一山一湖”的特色资源终于被盘活——千亩芡实种植基地在湖畔缓缓铺开,翠冠梨树苗密密麻麻栽满了山坡,螃蟹静养池沿着湖岸整齐排列。

    张建丽并不满足于“种得出来”,更要让农产品“卖得好、卖得远”。“村企携手、资产入股”的合作模式一推开,龙庙湖的农产品立刻有了“靠山”:翠冠梨经过严格品控,直供南京、无锡500多家门店,还成了百果园的“特约供货基地”;农旅融合业态落地后,“春赏梨花夏摘梨”的微旅游迅速走红,周边的民宿、康养项目也跟着热闹起来。去年,临淮村120万斤翠冠梨卖出480万元,村集体账户上,第一次出现了“沉甸甸”的增收数字。

    “不是我们有多能耐,只是把家门口的资源用对了地方。”张建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看来,乡村发展的密码,就藏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里,藏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实干中。

(翠冠梨收获现场)


民生工程的“勤务员”:让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

    “路通了,灯亮了,田里的收成更稳了。”这是黄龙村村民对今年变化的直观感受。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张建丽跑项目、盯进度的身影。

    她总说:“乡村要发展,基础得先‘硬’起来。”2024年,她盯着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不放:第一批3000米水泥路在洪山村、黄龙村铺成,99万元投资变成了乡亲们脚下的“放心路”;第二三批项目里,2450米新路连起了龙泉村与幸福村,临淮村的200盏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口。

    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她的“心头事”。黄龙片、幸福片6400亩农田里,她带着团队丈量地块、规划水渠,从土壤改良到灌溉系统升级,每一个细节都盯着。如今,中央预算项目进度已达97%,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新图景,正让“靠天吃饭”的老农田,变成“高产稳收”的新粮仓。

    “我在河桥生活了20多年,工作了20多年,我想看它变得更好。”张建丽的话很朴实。从抗旱保粮的“应急战”,到产业转型的“持久战”,再到民生改善的“攻坚战”,她用人大代表的担当、基层干部的实干,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一笔一画勾勒着河桥的新模样。这笔画,蘸着乡土的气息;这墨色,映着青春的赤诚。在河桥的土地上,张建丽的答卷还在继续书写,而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也正在无数个像她这样的坚守者手中,慢慢铺展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