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水县东胡集镇严黄村的阡陌之间,镇人大代表、党总支书记冯正国的足迹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左手紧握“人大代表”的履职印章,右手擎起“村党总支书记”的责任大旗,以双重身份的使命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从青春力量的凝聚到乡土文化的焕新,从党建根基的筑牢到民生温度的传递,冯正国用一件件实事、一个个脚印,将“为民履职”的誓言写进严黄村的每一寸肌理。
青春搭桥,让乡愁扎根乡土
“家乡的未来,在年轻人的手心里。”这是冯正国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乡村的振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他以利民兴村代表工作室为圆心,画出了一个凝聚青春力量的“同心圆”,精心打造的“青春赋能家乡与乡村共发展”大学生文明实践活动,成了严黄村与在外学子之间最温暖的纽带。
每到假期,严黄村的座谈会上总有青春的声音在激荡。冯正国带着本村大学生走田埂、看产业,细数家乡的新变化:曾经的泥泞路成了水泥路;荒废的空地变身产业园;老人孩子有了暖心照料……他眼中的自豪点燃了学子们的乡愁,“家乡需要你们,回来看看、来干干!”一句号召唤醒万千热忱。学设计的大学生为村庄规划提建议,学农业的学子给种植户支妙招,更多年轻人化身家乡的“活名片”,把严黄村的故事讲给远方的人听。那些带着温度的“金点子”,恰似春雨落入泥土,在乡土间生根发芽,长成振兴的希望。
文化铸魂,让乡风浸润心田
“乡村的美,既要见山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在冯正国心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他始终坚信,只有让优秀乡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才能让严黄村真正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家园。
江苏开放大学的帮扶资源,成了冯正国激活乡村文化的“金钥匙”。他多次带着村干部赴校对接,邀请专家团队实地调研:“我们村有老手艺、有老故事,就是缺个‘化妆师’,您来帮我们把文化亮出来!”专家们被他的热忱打动,多次驻村走访,最终敲定了“墙绘讲故事、村标聚民心”的方案。今年5月,当一幅幅墙绘在村头巷尾绽放,严黄村仿佛一夜之间“活”了过来:村东头的墙上,是“严黄村老支书带领村民修水渠”的场景;村西巷的壁画里,是“婆媳共做虎头鞋”的画面……村民们茶余饭后总爱围着墙绘转,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除了“扮靓”村庄,冯正国还牵头制定了《严黄村文明公约》,把“勤俭节约、诚信重礼”写进村规民约;组织“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让身边榜样带动风气向好;逢年过节办起“邻里宴”,大家自带拿手菜围坐一桌,吃的是饭菜,聚的是人心。如今的严黄村,邻里之间少了摩擦、多了互助,红白喜事少了铺张、多了简约,文明新风像村前的小河,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
党建聚力,让温暖抵达民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冯正国常说,要让群众信服,首先得把党支部建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把“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推到台前,让基层组织真正成为“主心骨”。30余名在村党员,是冯正国手中的“主力军”。他坚持开展“支部学习日”,把中央精神、惠农政策、振兴规划掰开揉碎了讲,让党员们不仅“懂政策”,更会“用政策”。
党建的成效,最终要落在民生实事上。冯正国的记事本里,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谁家孩子上学差学费;哪家老人看病缺照料;哪条路该修了;哪片渠要通了……他跑部门、对接资源,为4名小学生争取到“音乐种子”助学金,让歌声里有了希望;“七一”前夕,他带着慰问品走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家中,握住的是手,暖着的是心。从产业发展的“蓝图”到民生实事的“清单”,从党员队伍的“强基”到群众心头的“暖意”,冯正国用党建的“红线”,串起了严黄村发展的“珍珠”。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冯正国的履职之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他就像严黄村田野里的一株稻穗,把根扎在最深处,把果实结在最实处。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冯正国代表与严黄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