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街头巷尾守护平安的“金色盾牌”,巡特警的教导员,眼神锐利,行动如风;他,也是人民代表大会上为民代言的“桥梁纽带”,市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建言献策。王建光,身兼双重职责,却始终怀抱一颗滚烫的初心——“为民”。这初心,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他每一次出警、每一次走访、每一次调研、每一次发声之中。
从“破案专家”到“治理献策者”:让法律条文“活”起来
二十五载警营生涯,王建光不是在打击犯罪的现场,就是在守护平安的路上。这份深厚的积淀,不仅给了他一身硬功夫,更赋予了他一双洞察城市“痛点”的慧眼。
一次寻常的巡逻,他再次看到绿化带上歪七扭八停着的私家车。“《市容管理条例》明明写着‘禁止’,可为啥就是管不住?”带着一线执法者的敏锐,他深挖下去。原来,处罚程序成了“拦路虎”——数量庞大的违停,如果都按复杂的一般程序走,警力根本不够用!法规成了“休眠条款”,群众怨声载道。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王建光深知,写在纸上的条文,只有落地才有力量。他立刻行动,结合多年执法经验和政策研究,一份《关于加强道路以外机动车违规停放处罚立法的建议》诞生了。这份建议,直指“简易程序缺失”这个症结,逻辑清晰,方案可行。它不是一份泛泛而谈的材料,而是一个资深警官开出的精准“治理药方”。这份“药方”很快得到市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推动着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更进一步。这一刻,王建光完成了从冲锋陷阵的“破案专家”到精准把脉城市治理的“献策者”的精彩转身。
“身入”更“心至”: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焐热民心
“人民选我做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在王建光心中,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他的履职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在社区网格里:走进新渡口街道佟洼社区,一待就是三天。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实打实地“入户访”。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和老乡们围坐一起,听他们拉家常、倒苦水,记下最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
在校园课堂上:化身“法治讲师”,走进蒋集九年制学校、开明中学。不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剖析校园霸凌的危害,给青春期的孩子们心里播下法治的种子。“孩子们懂了法,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他说。
在数字人大履职平台上:“法代表”活动现场、法企座谈会、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现场……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梁,把基层的“泥土气息”带进庄严的人大会堂。
这份深入,不仅仅是“身入”,更是“心至”和“情至”。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那桩让许多人“绕着走”的信访积案。
当事人陈某,被一场多年前的经济纠纷拖垮了。法院因证据不足没支持他,他咽不下这口气,走上了漫长的信访路,家庭也濒临破碎。面对这块“烫手山芋”,王建光没有退缩。“群众找到我,就是信任我。”他像对待未破的刑案一样,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陈年资料里。凭着刑侦练就的“火眼金睛”,他硬是从当事人倪某复杂的资金流中找到了突破口,更关键的是,他辗转找到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关键证人,拿到了能扭转乾坤的证据!
“王代表,谢谢您!我们全家又有盼头了!”当陈某拿着法院的胜诉判决书,含着泪送上那面绣着“社会良心匡扶正义”的锦旗时,王建光深深体会到,那份被群众认可的重量,胜过任何勋章。这面锦旗,正是对他“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履职理念最生动的注解,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枝叶关情”。
警魂淬炼履职担当:硬核作风下的“代表方法论”
二十五年的刀锋磨砺,给王建光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坚韧、执着、精细、务实!这份“警魂”,不仅让他屡破大案(摧毁黑恶势力团伙134个,抓获嫌犯600余名,包括2名公安部A级通缉犯),更被他无缝“迁移”到了人大代表履职中。
2015年那起蒙面伤人案,几乎成了“死局”——仅有3秒模糊视频,技术手段也无能为力。王建光偏不信邪!他发明了“口罩比对”的土办法,带领团队连续奋战90天,人工甄别近两万张照片!大海捞针般的坚持,硬是让他们锁定了嫌疑人!这份在刑侦一线淬炼出的“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同样用在了代表履职上:调研不深入不罢休,问题不找准不放过,建议不“解渴”不算完。
更可贵的是,他将警务实践中总结的“三清工作法”(线索清、责任清、结果清)、“糖葫芦工作法”(抓住一个关键问题,连带解决一串相关问题)等高效实用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代表工作中。这些方法论蕴含的系统思维、链条化管理和精准化操作理念,让他在审议议案、组织调研、撰写建议时更加得心应手,条理清晰,建议更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代表履职,也成了他展现警务智慧的新战场。
从街头巷尾到人大会堂,从警服蓝到代表红,王建光的身份在变,场景在变。但无论身处何地,那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永远为了人民。警徽与代表证在他胸前交相辉映,共同铸就着新时代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警察、一名人大代表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