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为八十二烈士陵园的纪念碑镀上金边,停车场里,满载游客的大巴正缓缓驶离,意犹未尽人们仍在热议:“影视基地值得转一圈”“下次得带老人再来”。在淮阴区刘老庄镇这片红色热土上,“上午学党史、下午品农趣”的精品线路年均吸引60万人次,而让红色旅游从“参观”变“沉浸”的,有这么一群活跃在一线的人大代表。
“带孩子来陵园受教育,顺道摘摘果蔬,住住老院子,这样的红色游一点不枯燥!”来自市区的张先生一家在伊禾庄园民宿前合影时,语气里满是惊喜。紧邻八十二烈士陵园的这片庄园,藏着镇人大代表程坤的巧思——作为土生土长的刘老庄人,他接手项目后,特意保留了村民老屋的白墙黛瓦,让每块砖瓦都带着时光的温度。
如今的伊禾庄园早已不是简单的农家院:红色游戏里,孩子们在欢笑中触摸革命记忆;合作采摘区,晨露未干的葡萄、蜜桃成了游客手中的“活教材”;垂钓区、露营区则成了都市人的“解压站”。“最近在计划着‘星空主题房’,就是想让游客把刘老庄的记忆揣进心里。”程坤黝黑的脸上笑着,提起研学团孩子们返程时的恋恋不舍,眼里闪着光。
若说伊禾庄园是红色旅游的“体验站”,那“老代表专业工作室”便是文旅融合的“策划部”。区人大代表洪家银带着10人团队忙得热火朝天:“老金书记”讲的红色故事催人泪下,技术专员琢磨着农产品包装,活动策划员正构思下一场“潮玩”活动。此前一场“时代洪流”音乐节,让上万游客在乡村美食的香气里、田园风光的画卷中,把革命历史“听进耳里、记在心上”。
“我们‘老’代表有三层意思:来自老区、年岁长、连任久,但干事必须新潮!”洪家银翻着工作日志,从挖掘红色资源到开发文旅产品,从维护设施到吆喝营销,团队的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
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到生机勃勃的田园庄园,从红色故事的娓娓道来到新潮活动的热力四射,刘老庄的人大代表们正用实干让“红色根脉”抽出新枝——在这里,革命精神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指尖摘下的果实、耳畔回荡的旋律、夜里仰望的星空,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