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柴市村,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在村民林老伯的“微菜园”里,新栽的时蔬舒展嫩芽,“早晚散步都要来看看,孙子放假还能教他认菜!”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这份“家门口的田园诗意”,正是县人大代表、朱码街道柴市村党总支书记程凯交出的履职答卷。
“微菜园”里解乡愁 代表建议落地生根
去年9月份,程凯在走访安置小区时,听到群众热议:“住楼房干净,可连葱蒜都要买”“老人闲不住,想找块地活动筋骨”。群众的“无心之语”让他陷入深思: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居住环境改善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衔接?
带着问题,他带领村“两委”踏遍全村角落,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拆迁遗留的边角地块。“地不能荒,民有所需,我们就要有所为!”在他的推动下,“微菜园”计划应运而生:通过“村集体统一整地、农户各自认领、农技员指导种植”模式,将38亩闲置地划分为330多块“微菜园”,分配到村民手中。如今,这片菜园不仅是村民的“蔬果基地”,更成为留守儿童的自然课堂、空巢老人的社交空间。
“人大代表不能坐等群众上门,要主动去听那些‘没说出口的需求’。”程凯的笔记本扉页上,这句话格外醒目。
履职脚步不停歇 民生实事见真章
深耕基层十三载,程凯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心声。当选县人大代表以来,他坚持“民声在一线倾听、问题在一线解决”,依托“数字人大”平台收集办理群众意见15件,推动建成民生项目5个。这些数字背后,是他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坚实足迹。
急难愁盼“不过夜”。在选民接待日,收到群众反映“东风佳苑小区下水道漫溢,异味严重”的问题后,他积极向上争取6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雨水提升泵站,根治2000户居民排水难题;公共服务“不断档”。为解决村民公共交通出行难、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在县人代会上相继提交了电动车充电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延伸等建议,助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精神家园“不打烊”。入驻代表联络站,聚焦民生民情,推动建成2000平方米文体活动广场,年均举办文艺汇演等活动5场以上,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让群众暖心的是,他推动村集体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人身意外险,为本科新生发放奖学金,用“小保障”托起“大民生”。村民王大姐感慨:“程代表办事,比自家孩子还上心!”
产业赋能强根基 乡村振兴谱新篇
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程凯深知“集体经济强,民生保障才有底气”。他带领村“两委”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完成土地流转2400亩、整合利用闲置资产,将老旧村部翻修出租,增加集体收入打造花木培育基地和草莓采摘园,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积极探索培育新业态,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在他的带领下,柴市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突破百万元。
“村民看着我长大,干不好怎么行?”程凯常把这话挂在嘴边。民之所盼,代表所为。谈及今后的履职工作目标时,程凯表示将继续当好乡村振兴的“追梦人”,用实干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