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沃野平畴。在涟水县五港镇港南村,春风拂过连片的银色大棚,掠过白墙黛瓦的新社区,轻抚着田间地头那个熟悉的身影——五港镇人大代表、港南村党总支书记王成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青丝到白发,他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誓言镌刻在田间地头,用初心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动人画卷。
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初心温暖民心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指南针’。”这是王成标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他深知“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的困境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为此,他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进行民生大走访,建立“一户一档”民情台账,对重病住院、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做到“必访必问、精准帮扶”。
针对留守儿童课后托管难题,他牵头打造“爱心托管班”,整合村内教育资源,提供课业辅导与兴趣培养服务,让留守儿童“放学有去处、成长有关爱”;面对困难家庭住房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危房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并推动农房改善工程与红色党建品牌深度融合,让“安居”与“乐业”同频共振。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他精心策划的“情暖三八节,传递感恩心”主题活动,通过插花培训、才艺展示等形式,让乡村女性绽放自信风采,更以“微实事”传递“大关怀”,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在港南村,王成标的手机号码是家家户户的“民生热线”。从协调独居老人就医到化解邻里纠纷,从推动村道硬化到解决农田灌溉难题,他始终将群众需求摆在首位。正如他所说:“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能不负信任。”
以实干盘活资源 用发展激活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面对港南村资源有限、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王成标以人大代表的前瞻视野和实干精神,锚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推动五港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蓝图变为现实。
依托16000亩产业园规划,他带领团队科学布局,将港南村、港西村等8个行政村串联成片,形成“核心引领、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利用产业政策,大力引进推广芦笋和特色果蔬种植,种植面积分别达2200亩、1200亩,建成标准大棚56个、标准化大棚436个,配套仓库和厂房3420平方米、冷库850平方米,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以上,130余户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超1.1万元。
产业园内,56个标准大棚宛如银色长龙,436个标准化大棚点缀田间,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车间”。“产业振兴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王成标站在大棚前坚定地说。
从“住有所居” 到“幸福升级”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子富起来,更要让群众的生活美起来。”作为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王成标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履职坐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履职重点,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建设,让港南村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提升。
“面子”方面,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五港社区从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图景。步入社区,宽敞整洁的街道、粉墙黛瓦的楼房、实用美观的“微菜园”……既保留乡土记忆又彰显现代气息。242亩新型社区内,572户居民住进宽敞新房,172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满足群众办事、休闲和文化生活需求;“里子”方面,通过创新实践“积分超市”治理模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乡村氛围。随着积分制管理模式的不断运行,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港南村的乡风文明进一步好转,文明新风尚已然形成。
港南村接连荣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基层规范化建设村”等荣誉,以基础设施“硬实力”生动诠释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正如村民所言:“现在的港南,环境美了,人心齐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百姓心声。”王成标始终将这句话刻在心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田间,还是灯火通明的村部,总能看到他倾听民声、记录民意的身影。他以初心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用实干诠释了“人大代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