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鹏里村的村书记,又是区人大代表,这都是群众对我的信任,我必须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他们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渔沟镇鹏里村党总支书记董秀泉对自己的要求。他将这份责任转化为不竭的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引领鹏里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勇挑重担谋发展 致富之路铺开来
2015年,董秀泉在全村65名党员的支持下,在3000多村民的期盼中,毅然挑起了村书记的重担。鹏里村,位于429省道旁,全村700多户,常住只有300来户,留村的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靠耕地为生,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村集体经济多年来一直都是负数。面对鹏里村的发展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带领村两委干部,以满腔热情和坚定决心,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董秀泉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硬化3公里的村主干道,畅通了4条联村公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2017年始,借助农房改善的契机,董秀泉迅速推动土地流转,至今全村陆续流转土地5000亩,占全部耕地的90%以上。成立小泉农业生产合作社及洪明农机合作社以及6个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体,使全村5000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当年的村集体经济取得6万元的收入,实现了由负转正。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三大步,逐年翻番,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54.8万元,预计2024年突破100万元大关。
倾听民声解难题 温暖民心建家园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董秀泉时刻不忘代表职责,时时把群众放在心里,听民声、传民意、解民忧,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村里古隋炀夹堆的地,涉及二、三、四组部分土地近五百亩,多年以来一直是看天吃饭,水引不进,排不出,村民们只能象征性地种点如黄豆、花生、玉米等小杂粮。董秀泉一直放在心头,他多次向上协调,召开村组干部、群众座谈会。在他的推动下,夹堆地实行旱改水,新修一条近1000米的引水干渠,4000米水泥灌渠,新造一座小型水泵站,稻麦两季均获得丰收。村民老林和女儿一起生活,在城里卖菜捡垃圾生活,车祸腿折了,女儿还在学校读书,董秀泉了解情况后,隔三岔五带着生活用品到淮阴租住地探望,还出钱解决其女儿读书遇到的困难。对老林老家危房,董秀泉也积极帮他申请改造。老林病好后,专程从淮阴赶回村里向董秀泉当面致谢。
泥塘变貌育金莲,产业振兴富民生
董秀泉始终将产业发展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他积极拓宽鹏里村产业发展思路,带头发展特色产业,淌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鹏里村水质好、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适合水产养殖。董秀泉积极组织有意愿发展产业的村两委干部以及群众到各地学习种植技术,开阔眼界,最终确定了“莲藕+龙虾”的新型共养模式。为了打消大家藕虾共养的顾虑,董秀泉带头投入资金,还积极联系在外的企业家,扩大共养亩数。在董秀泉的努力下,当年与全村307农户签订1500亩土地承租合同,注册成立“淮安市莲藕种植合作示范基地”和“淮安市鸿景龙虾养殖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藕虾养殖面积不断壮大,达到5000亩,每亩产值超万元。鹏里村的特色产业带动了村民就地就业,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2023年底,村民的年均收入已经突破2万5千元,全村85%以上的农户在城里有房,小汽车也成为家庭标配,配备的中、大型农机具达到70台以上。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董秀泉表示,他将继续履行好人大代表的义务和职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干担当书写人大代表履职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