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晓钟:在公共场所增设AED,提升“公众启动除颤”救治能力
发布时间:2024-01-29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近日,44岁的资深媒体人、毒舌电影合伙人赵峥因心脏骤停去世,让不少网友唏嘘不已。此次参加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省人大代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晓钟带来的建议就与这种病有关。“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抢救非常重要。”杨晓钟建议,通过在发生率高、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增设“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对公众进行广泛的急救知识科普培训,提升“公众启动除颤”紧急救治能力,挽救更多生命。

微信图片_20240129095957.jpg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估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研究表明,在1分钟内实施CPR(心肺复苏),3~5分钟进行AED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达到50%~70%。

杨晓钟介绍,“公众启动除颤”是指在发生率高、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同时向公众培训CPR,当发现患者时,由现场第一目击者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从而提高患者的院前复苏率和院内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目前高度自动化的AED操作很便捷,受训后使用极少发生差错,能够解决医务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难题。”据悉,2021年,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设置要求》,建议每10万人应配置100~200台AED。而目前,各地配置的数量还远低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提出的这一标准。为此,杨晓钟建议,应组织专家对公共场所进行调研,按照第一目击者能够在5分钟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为原则增设AED,确保AED设备能够覆盖人口密集区域。针对公众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杨晓钟还建议,广泛利用媒体、社区活动、学校教育、公益广告、建立志愿者队伍等,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科普培训,同时建立急救知识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系统的急救信息,对救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