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化基层民主建设,推动民生实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盱眙县马坝镇人大聚焦群众关切的镇区道路、桥梁名称优化问题,通过“调研问需—协商共议—民主表决”的全链条实践,为新时代乡镇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增添了鲜活的样本事例。
深入调研听民声,找准群众“需求点”
镇区道路桥梁名称承载历史记忆、文化特色和群众情感,更名工作需慎之又慎。马坝镇人大结合镇区改造提升需要、选民群众需求,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人大代表走进社区、村组,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结合的方式,收集群众对现有路桥名称的意见建议。
调研发现,部分道路名称存在指向模糊、重复率高、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例如,镇区“镇南路”“镇北路”等通用名称难以体现马坝镇“千年古镇、商贸重镇”的历史底蕴;部分桥梁因建成年代久远,名称与周边环境脱节。
镇道路更名命名工作本着对公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的态度,自路桥更名项目启动以来,历时3个月,开门纳谏、广听民意。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镇人大梳理出群众对路桥更名的三大期盼:“留住乡愁记忆”“彰显文化特色”“方便生活出行”,为后续工作锚定方向。
集思广益聚民智,共商共议“最优解”
如何将群众意愿转化为科学方案?马坝镇人大搭建“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协商平台,召开专题研讨会。一方面邀请地方文史专家、民俗学者组成顾问团,挖掘楚汉文化、抗大四分校旧址等历史资源;另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召开专题议事会4场,围绕“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通俗易懂与文化内涵”等议题深入讨论。
在协商过程中,代表们创造性提出“主干道命名突出产业定位,支路命名体现地域文化”的分类原则。例如,贯穿工业园区的道路拟命名“西园路”,既彰显发展愿景,又避免与既有名称重复;新世纪大道建议更名“江都王街”,原因江都王刘非长眠于大云山,江都王陵入选中国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获评国家3A旅游景区。考古遗址公园正在规划建设中,江都王街擦亮马坝镇文化名片。
同时邀请县民政分管地名领导现场指导规范工作开展。拟更名道路桥梁数量从6条到方案的17条,征集名称建议近五百条,历经四上四下,最终形成建议方案(草案),提交镇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方案每一条道路、桥梁的名称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心血和对马坝的热爱期许。方案力求充分反映马坝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尊重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民主表决顺民意,代表票决“定民心”
2025年1月,马坝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召开,路桥更名方案被列入大会议程。
在充分吸收民意、反复论证修改的基础上,马坝镇人大将最终形成的一套命名方案提交镇人代会审议。会议期间,108名镇人大代表通过观看实景展示专题短片、听取方案解读、分组审议讨论等形式,全面了解命名依据和文化内涵。在表决环节,代表们郑重举手通过《关于镇部分道路桥梁命名更名方案的决议》,“东阳东路”“宝桥路”“衡阳河桥”等17个新名称获得超过90%的赞成率。
“从田间地头到议事厅堂,从群众建议到法定程序,这次命名工作真正让老百姓成了城镇建设的‘话事人’。”镇人大代表、石桥村党总支书记赵洪雷感慨道。此次路桥更名工作,从“群众提需求”到“代表定方案”,全程公开透明、尊重民意。新名称既保留了马坝镇悠悠千载独树帜,秦砖汉瓦千古藏的历史印记,又融入了“工业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时代特色,成为全镇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名片。
马坝镇“路桥更名”是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调研收集—协商酝酿—民主决定”的闭环机制,实现了三个转变:从“政府定名群众用”到“群众点单代表议”,从“单项决策”到”多元共治”,从“结果公开”到“过程透明”。这种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民主实践,不仅提升了城镇文化品位,更激活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马坝镇人大将继续深化民主实践创新,把民生实事项目票决、人大代表专题问政等机制做深做实,让“人民民主”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