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各级人大代表的共同属性,密切联系群众是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基石。
在涟水县五港镇,一次五级人大代表齐发力、红色村庄焕新颜的生动实践,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实际成效。以蔡工村为核心的“五级人大代表助力强村富民”蔡工联盟,凝聚各级代表智慧,串联起周边6个村的发展脉络,让曾经的市定经济薄弱村集群,在两年内实现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从55万元到91万元的跨越,书写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有关做法获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先后在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刊载推介。
五级代表“组团”破题,小联盟凝聚大合力
走进蔡工村,村口的“红色渡口”纪念碑静静诉说着历史:抗战时期,这里是盐东、盐西两区抗日力量的水上交通站,刘少奇、陈毅等将领曾在此渡盐河,留下深厚的红色印记。但长期以来,受制于资源分散、单打独斗,包括蔡工村在内的7个村被经济薄弱的“枷锁”紧紧束缚。
转机始于“抱团”。涟水县人大立足人大代表作用发挥,创新搭建蔡工联盟,按照“有组织架构、有履职阵地、有配套制度、有项目引领、有闭环考核、有行业特色”的“六有”标准,将2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拧成“一股绳”:省人大代表、蔡工村党总支书记王玮挂帅“召集人”,挂钩领导、农科院专家、企业界代表组成“智囊团”,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成为“共建伙伴”,形成“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的帮促格局。
“以前各村各自为战,政策落地难、资源整合难,现在联盟‘穿针引线’,把代表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全用上了!”五港镇人大主席林王琛介绍。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专业代表“3555”帮促计划,开展“三亮三争”活动,代表们走访调研100余人次,提出36条“金点子”,结合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编排产业类、民生实事等项目六大类12项,涉及资金800余万元,让政策“活水”精准流向田间地头。
“三红”产业激活“造血”引擎,土地里长出“金链条”
秋日的蔡工村,千亩红高粱随风摇曳,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红高粱卖给今世缘酒业,红薯加工成粉丝,红椒进了县城商超,这‘三红’就是我们的‘致富密码’!”省人大代表、蔡工村党总支书记王玮表示。
产业突围,源于精准“把脉”。联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踏查盐河沿岸“两合土”优势,敲定“红椒、红薯、红高粱”三红产业规划:1400亩红高粱基地成为酿酒原料“供应站”,全国人大代表、今世缘酒业董事长顾祥悦主动履职,安排专家“手把手”指导酿酒原粮种植,签订包产包销协议,有力解决后顾之忧。为延伸产业链,在代表参谋下,整合帮促资金140余万元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集粮食烘干、芽苗菜培育、电商直播于一体。2024年,仅“三红”产业就为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更让村民惊喜的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大家成了“股东”,土地入股拿“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年底分红赚“股金”,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月均增收2000元。
民生“拼图”拼出幸福图景,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以前最怕下雨,泥巴路打滑摔跤;现在路灯亮堂堂,出门就是小广场,跟城里没啥区别!”蔡工村百姓张树桃的感慨,道出了村庄的蜕变。
联盟代表们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园”。他们带着“民生清单”走村入户,用“朋友圈”撬动“大资源”:县政协委员捐赠100万元果树苗,栽下“致富林”;在外乡贤牵线福建客商,拟投资1200万元建设生态农庄;农科院专家团队定期驻村,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加速度”:6.7公里沥青路直通村口,170盏路灯照亮晚归的路;3500米防渗渠让3000亩农田“旱涝保收”;7处“口袋公园”点缀村头巷尾,曾经的“脏乱差”变身“网红打卡地”。
最让村民暖心的是公共服务的升级:村卫生室焕然一新,常见病不出村就能看;蔡工渡口路段修缮后,红色旅游线路串点成线,周末常有游客慕名而来,马上五一还要举办村跑呢。“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多亏了人大代表帮我们把‘幸福愿景’变成了现实!”村民们的点赞,是对代表履职最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