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探索出一条“人大引领、技术赋能、电商助农”的特色发展路径。三位身处不同岗位的人大代表精准发力,带领村民将特色蔬菜产业打造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奏响了“破产业困局、立技术标准、兴云端销路”的乡村振兴三部曲。
破产业困局:代表领头,蔬菜田华丽变身“聚宝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要义。淮阴区人大代表、先锋村党总支书记王耀,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将目光聚焦在芹菜、芦蒿等高效蔬菜种植上。彼时,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村民们心中顾虑重重,对转型种植蔬菜犹豫不决。
面对这一困境,王耀带着团队,踏上前往山东寿光等地的考察学习之路。在寿光,那一片片生机勃勃、产量惊人的蔬菜种植基地,让他们大开眼界,也坚定了转型发展的决心。归来后,王耀团队精心引进了抗病性强、耐储运的优质蔬菜品种,并率先在自家承包地开启试种。
然而,村民们依然心存疑虑,“种蔬菜不如种玉米稳妥”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王耀毅然立下“赔本算我的,盈利归大家”的军令状。在他的示范引领与精心组织下,26户村民被其诚意与决心打动,纷纷响应号召,成立合作社,携手踏上抱团发展的新征程。
如今,先锋村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年产量突破1000万斤,日销量稳定在3万斤,成为当之无愧的“香饽饽”。种植户年均增收约2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4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种植第一年,家里就添置了小汽车,孩子的学费也不用愁啦!”村民苏金良的话语中,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曾经普普通通的一片片蔬菜田,如今已然华丽变身为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聚宝盆”。
立技术标准:“智囊”发力,从能种迈向种出“金品质”
产业规模初现,如何实现从“能种”到“种好”“种优”的跨越?淮阴区人大代表、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如军坚定笃行“技术兴农”理念,宛如一位辛勤的园丁,为蔬菜产业的茁壮成长悉心耕耘。
他积极牵线搭桥,对接各方专家资源,创新性地“把课堂搬到田头”,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在高家堰镇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堰村的天赐福蔬菜基地成为“科技样板间”,紫甘蓝、西蓝花等作物从育苗到采收、冷藏,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土地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以前收一亩地,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可轻松多啦!”种植工人老周对此深有感触。
在先锋村,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科学轮作、有机施肥和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宛如一把神奇的画笔,为蔬菜产业勾勒出“四季常青、脆嫩无渣、绿色生态”的美妙画卷。芦蒿产业也凭借标准化、科学化管理,锁住鲜嫩与营养,一跃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陈如军代表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为蔬菜产业量身定制,立起了“金品质”的技术标准。
兴云端销路:电商“破圈”,土特产畅销“千万家”
好产品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叫响好品牌?淮阴区人大代表高勇独具慧眼,敏锐捕捉到电商发展的风口机遇,积极投身培育本土“红色主播”队伍,全力打造高家堰蔬菜IP。
主播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直播镜头,生动展示紫甘蓝、芹菜等蔬菜“从播种到餐桌”的全过程,以满满的透明度和真诚的信任度,赢得了众多粉丝的青睐。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达6万元,成绩斐然。高勇代表更进一步,推动与抖音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开设“助农抖店”,线上销售额成功突破百万大关。
电商“破圈”不仅拓宽了蔬菜销路,更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有力提升了“高家堰芹菜”“高家堰紫甘蓝”等品牌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成功带动了红薯粉丝等本地深加工农产品的销售增收。“直播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展示乡村魅力的一扇窗口。”高勇代表满怀信心地说道,“我们要让‘蔬菜田’变身‘直播间’,‘土特产’成为‘网红货’,让电商新动能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高家堰镇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一线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促发展的桥梁纽带与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破”产业瓶颈、“立”技术标杆、“兴”云端市场,人大代表与村民齐心协力,实现了特色农业的全链条升级。未来,高家堰镇将继续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为翼,以品牌建设为帆,推动蔬菜产业这棵“摇钱树”结出更多丰硕的“幸福果”,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