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求,清江街道人大工委严格遵循“展示民主窗口、联系群众桥梁、助力发展载体、完善治理平台”的定位,积极落实清江浦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334”工作法,致力于构建架构完备、功能多样、制度健全、特色鲜明的基层民主实践阵地,推动民主民意表达平台与载体不断完善、功能持续深化,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施家桥社区“生根发芽”。
听民声:打造汇集民智民意“直通车”
为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施家桥社区依托平台,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阵地建设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充分利用“代表接待日”制度,实施“定点式”征集,制定人大代表轮值接访计划,公示接待时间及代表信息,安排人大代表进驻社区联系点,确保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现场回应诉求、化解矛盾;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选区代表主动深入中小学校、辖区企业、居民楼栋,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通过“铁脚板”随机走访、入户交流,在“拉家常”中捕捉最真实的民情。同时,针对特定议题,组织召开居民座谈会、行业恳谈会等,集中、高效地听取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
凝民心:搭建民主法治建设“建言站”
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施家桥社区积极开展“走访式”征集。社区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小区楼栋、企业单位、沿街店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倾听“原汁原味”的民声民意,确保代表建议源于生活、扎根实践。同时,社区运用“码”上办平台,实现“移动式”征集。居民通过扫码即可随时随地向代表留言建言,代表亦可在网格微信群中发布建议征集,广泛发动讨论、实时收集意见,代表建议征集的覆盖面和居民参与感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施家桥社区联合清江派出所,在社区110工作站的基础上,创新推出警“茶”夜话活动。该活动在代表和选民之间保持自由式、发散性交流讨论的同时,聚焦街道基层治理、发展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共性问题,推行主题“话”事,推动问题及时协商、有效解决。
聚民力:筑牢民生实事落实“监督哨”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原则,施家桥社区充分发挥代表监督职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召开代表小组会议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实践活动。聚焦矛盾突出、久拖未决的“硬骨头”问题,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能当场协调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及时进行梳理、归纳,并统一向街道人大工委反映。街道人大工委对口督办,人大代表跟踪协办,实行清单式销号管理,确保每一项建议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截至目前,施家桥社区成功助推了乐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游府西街提升改造建设项目、二院宿舍充电桩安装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协调解决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等难题。
通过阵地的协同建设,施家桥社区已成功构建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民主参与的基层实践体系,实现了广泛覆盖、环节完整、运行高效且群众认可的治理模式。这不仅使社区成为民主理念的宣传阵地、民意诉求的汇集平台,更使其成为问题解决的督办中心、治理效能的提升枢纽,切实推动了人民民主在基层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落实。未来,施家桥社区将继续致力于打造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样板,让人民民主更加可知、可感、可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