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滚金满仓,稻田如棋盘般铺展希望。“三夏”生产关键时节,南集镇人大代表稻米种植服务工作室以科技为笔、以服务为墨,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生动答卷。
科技赋能:架起“省院地”合作桥梁,让夏种生产“慧”起来
“专家指导选的抗倒伏品种,配合测土配方施肥,今年水稻亩产预计能增百来斤!”种植大户老张看着翠绿的秧苗,眼角眉梢都是笑意。人大代表稻米服务工作室持续深化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构建“专家—代表—农户”三方联动机制,为夏种生产注入科技动能,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秋粮种足种好”。
专家把脉助高产。针对夏种水稻特性,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田间课堂”,围绕本地土壤墒情、气候特点,重点推广抗倒伏、耐高温的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从源头提升夏种质量。数字服务提质效。依托微信群、视频培训平台,实时推送《夏季水稻种植技术指南》《病虫害防治明白纸》等“农事锦囊”,组织农户线上学习、线下实践,让科技从“云端”落到“田间”。试验田里学真经。在农业产业园设立“夏种示范田”,组织农户现场观摩机插秧、侧深施肥等标准化作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推动新技术从“试验田”走向“丰收田”。
技术护航:农机农艺“双轮驱动”,让生产效率“提”起来
“经过代表指导之后,农户开起插秧机来得心应手,一小时能多插2亩地。”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姐对农机指导赞不绝口。工作室聚焦农机使用痛点,开展“保姆式”服务,确保“小麦及时收、水稻按时种”。
农机“义诊”保抢收抢种。陈鹏飞代表牵头组建农机服务队,深入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点检修小麦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设备,现场排查故障、手把手教授调试技巧,确保农机以“最佳状态”投入生产。农艺“套餐”精准配。针对不同机型特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实现农机农艺“无缝衔接”。特别开设“小麦秸秆还田+水稻种植”技术课堂,指导农户科学处理秸秆,避免焚烧污染,提升土壤肥力。互助共享降成本。成立“农机互助小组”,组织大户共享农机资源,通过“预约使用、轮流作业”,破解“有机器不会用、用不好”难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民意直通:代表“坐诊”听民声,让服务距离“近”起来
“张大爷,您反映的稻田灌溉问题已经协调水利站修好了,现在用水方便了吧?”六月雨季来临前,工作室成员张坤代表再次来到田间回访,张大爷拉着他的手连连称赞:“你们解决问题快,我们种田更安心!”
工作室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宗旨,紧扣农业生产关键节点,搭建“家门口”的服务平台。固定“坐诊”听诉求。每月第三个星期五,代表们准时在工作室“坐诊”,分类记录小麦收割、水稻种植、灌溉用水等问题,明确要求当天收集、两天反馈、常态跟踪,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田间“巡诊”解难题。代表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走访种粮大户、合作社,重点排查稻田用水、农机故障、小麦晾晒场地等生产堵点,现场协调解决或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家庭,帮助解决“收种无人手”问题。全程“跟诊”抓落实。定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回头看,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查看等跟踪问效,确保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同步收集农户对夏收夏种政策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推动政策落地到“最后一公里”。
稻花香里说丰年,代表初心映田畴。从“小麦归仓”到“水稻下田”,南集镇人大代表稻米服务工作室以科技之“智”破解生产难题,以服务之“心”回应群众期盼,让“代表之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