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镇街人大
实践体系|刘河村“民主密码”惊艳联合国!淮阴这个村为何让世界点赞?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近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人权与国际发展权”主题边会上,中国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易波向世界展示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河村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成果,这一“淮阴样本”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响彻日内瓦:

“淮阴样本”传递民主强音



“在刘河村,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易波教授指出,“从冈比亚穆萨的稻田,到中国淮阴刘河村的村民,这些故事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清晰:发展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可衡量的,甚至是个人层面深切感受得到的权利。拖延发展权的实现,就是否定发展权本身。”易波教授在联合国讲台上发出响亮的“淮阴声音”,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基层如何通过法治与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的发展权益。发言最后,他呼吁各方支持《国际爱国公约》倡议,推动建立更公正的全球发展秩序,让发展权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权利而非特权。

刘河村的成功实践,是淮阴区积极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也是区、镇两级人大在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民主化方面持续发力的成果体现。此次登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讲台,不仅是对刘河村工作的国际认可,更是对淮阴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成效的高度肯定,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基层的蓬勃生机。



扎根乡土间:

“廊点站”构建生动实践体系



刘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定位清晰——“展示民主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发展的载体、基层治理的平台”,并创新打造了接地气的“廊点站”模式:70米“镌刻足迹”宣传廊宛如民主画册,展示代表履职风采与惠民案例,让村民感受“当家作主”;“老报新声”学习点作为人大知识宝库,珍藏历届全国人大老报纸、会议公报、“五四宪法”、选民证等历史资料,展现民主制度演进;“你呼我应”实践站延伸民主触角,健全人大代表联络站功能,并围绕赤松茸产业打造“搭把手”专业工作站,成为淮安市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这一创新阵地吸引了全国关注。实践点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全国及省内外人大调研考察110批次,当地学生、群众乃至清华北大学子纷至沓来“打卡”,央视《新闻联播》也曾聚焦这片“民主田野”。


激活微治理:

“三五法”创新机制聚民智



为使民主落地生根,刘河社区探索出“三五工作法”——在党委领导下,汇聚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五方”力量,落实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五个环节”,保障人民选举、知情、参与、表达、监督“五项权利”。

社区将402户划分成两个区、四个网格,借助“积分银行”管理办法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热情,“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让群众有了获得感和成就感,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借助“数字人大”平台推动“码上见代表”小程序应用,实现群众“全天候联系”,有效收集各类意见建议。“选民议事会”为解决群众问题搭建平台,大家围绕事务畅所欲言,“与民同行”代表小组议政则为解决难题织就“保障网”。实践点成立至今已累计召开议政会议15场,精准破解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绽放惠民花:

民主实践结出幸福实果



刘河社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治民享”的治理新格局,结出了丰硕的惠民果实——刘大爷家农具存放难?议事协商后,村委会统一设计阳光房,引导居民自建,美观实用成样板;村北破损路?“与民同行”代表小组推动改造,变身安全通道;产业发展慢?“稻菇”轮作模式突破瓶颈,赤松茸亩产超3000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助力26户群众增收致富。

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庭院创建,从乡村产业发展到重点项目建设,刘河社区通过多种方式解决35件操心事、烦心事,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淮阴区人大常委会系统提炼刘河经验,坚持“建管用”并重,推动实践点提档升级。目前,高家堰、徐溜镇、丁集镇等8个各具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已建成运行,实现人大阵地“强起来”、代表履职“动起来”、人大工作“活起来”。刘河村这片民主沃土,正以其鲜活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向世界持续传递着中国基层民主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