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刘老庄镇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需求大于天。近年来,淮阴区刘老庄镇人大与镇党委同频共振,始终秉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将人民的意愿贯穿于民生实事的各个环节。疏浚中沟、新建泵站、建设农村道路及乡村小广场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扎实推进,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倾听民意,保障丰收幸福图景
“我们周边这600亩地,每年用水都是个大难题。没有能抽水的泵站,我们实在是无水可用。”杨庄村村民孙大爷拉着人大代表的手,道出困扰已久的难题。这一幕,正是镇人大主席团践行“倾听民意,护航丰收”行动的真实写照。
去年以来,镇人大主席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以“脚下沾泥、心中有民”的实干精神,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座谈会、开展入户走访活动。代表们走田间、进院落,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广泛收集大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想法与建议。杨庄村打水泵站的问题,便是在一次次走访中被精准捕捉。
发现问题后,镇人大主席团迅速行动,及时向镇农业部门反馈,联合村和镇水利部门实地勘察,反复研讨解决方案。组织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推进建设进度,护航建设质量。如今,在水稻种植季即将到来之际,杨庄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水量不足影响种植进度和秋季收获。
民主协商,畅通乡村发展脉络
“我们进庄子的路,一到下雨下雪就没法走,到处都是水坑和烂泥。”在镇人大组织的“与民同行”古西村专场座谈会上,古西村的一位村民代表二组的群众说出了大家的苦恼。
镇人大代表钱兆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村“两委”沟通。召开涉及的村民和村“两委”会议,广泛征集村民意见,与村民面对面沟通进庄路提升方案。经过多轮协商,最终确定由村民出资10%、村集体出资90%的资金筹措方式,采用铺设石子路的形式,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如今,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变身平坦的石子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为农产品运输、乡村产业发展打通了通道。
民主决策,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大树下,大爷们摆开棋盘,眉头紧锁、落子铿锵;广场上,大妈们踩着欢快节奏,彩扇翻飞、舞步轻盈;一旁空地上,孩童嬉笑追逐,手中风车在风中吱呀飞转,明亮的灯光下郑河村村民欢声笑语交织。
曾经的郑河村文化小广场,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镇人大了解到绿色家园西区群众无休闲场所的情况后,及时与镇村两级沟通,推进郑河村西区文化广场建设。在小广场建设提上日程后,从选址到功能布局,全过程都邀请村民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确定了小广场的最佳选址,确保位置便利,能服务更多群众。
在广场设施建设方面,村民们积极建言献策,希望增加健身器材、搭建舞台等。相关部门根据村民意见,精心规划设计,通过添绿、提亮等措施,建成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小广场。如今,每到傍晚文化小广场成为热闹非凡的乡村“活力中心”,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刘老庄镇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道路修筑以及文化广场建设等民生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未来,刘老庄镇人大将持续深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沃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更多民生实事像种子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明天,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