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淮海街道人大:用好“一码一站一亭”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水文队宿舍作为老旧小区,长期面临停车难题。有限的小区内空地被随意停放的车辆占据,不仅导致交通拥堵,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在代表选民议事会的现场,居民们正热烈讨论着小区改造的相关事宜。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启动以来,人大街道工委高度重视居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小区,与居民、街道物管科等多方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通过科学规划,在小区周边开辟了新的停车场,并在小区内部重新规划了停车线,设置了禁停区域,解决了居民的困扰。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赢得居民点赞的背后,是人大代表们依托“民情角”“观察哨”“议事亭”等民情征集点,收集群众身边问题,从群众实际需求和感受出发议事谋事,及时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代表履职的温度。
以“群众身边事、代表码上办”平台为载体,搭建代表与群众沟通“民意窗”。“利用数字赋能,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流转处置,代表履职方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随时随地服务群众。”街道人大代表邱建民说。代表们定期登录平台,查看群众提交的民情信息,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迅速响应,赴现场查看、协调有关问题。在问题交办现场,通过集中讨论,认为条件较为成熟、当下可办的,第一时间转交相关街道相关部门办理;认为需要区级部门承办的,及时提交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机构,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反馈。今年来,借助线上+线下平台的多维互动,街道共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涉及环境整治、社区设施改善、文化活动丰富等多个方面问题共23件,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街道代表之家、各选区代表联络站为阵地,搭建代表与群众沟通“民情角”。规范代表之家和联络站的建设,确保代表开展活动有场地、接待选民有场所、选民联络有窗口,推动代表与选民常态化联系互动,全面汇集社情民意。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吸纳网格员担任“选民连心人”,社区党委则成为“选民连心桥”,发挥民情信息的“前哨”和“探头”作用,成为人大代表在选区的另一双“眼睛”和“腿”,随时收集民情信息,与代表保持沟通,并迅速回应和解决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淮海街道交通社区的社区书记蒋晓松依托“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等活动,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路灯是否明亮、道路是否平坦、出行是否便利、采光是否良好、小区环境是否整洁……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他平日里关心的“大事”。在蒋晓松的推动下,群众关心的许多“关键小事”得以顺利解决。
以辖区公共基础设施为支撑,搭建代表与群众沟通“议事亭”。几条凳子串起民生实事,淮海街道东大院小区“选民议事亭”里热闹非凡。“凉亭改造后,我们在这里休息更方便、舒适了,以前我们提意见建议还得专门跑一趟社区,现在下楼就能聊”,居民成阿姨笑着说道。针对逐户走访收集群众意见难度大、传统会议室氛围严肃等问题,街道人大工委整合利用各社区凉亭、文化广场,打造选民议事亭等民生“议事”阵地,组织人大代表“坐下来”与群众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在议事亭的推动下,街道人大工委牵头发力,一个个意见建议从“纸上”落到了“地上”。今年来,已累计解决小区道路破损、绿化缺失、路灯不亮等问题10余件,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选民议事亭不仅成为了代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了社区治理创新的亮点,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淮海街道人大工委将持续深化“一码一站一亭”的建设与推广,不断提升问题流转与处理的效率,并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相信在“一码一站一亭”的有力支撑下,街道人大代表的履职将更加积极高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持续增强,基层治理水平也将迈向新的高度,谱写出更加精彩的基层民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