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沿着清江浦区南苑路向西而行,曾经的荒芜之地已焕然一新,平整开阔的土地上,绿意盎然的油菜正蓬勃生长,一幅充满希望的现代田园画卷正映入眼帘。
近年来,清江浦区盐河街道人大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地三用”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和模范带头作用,在南苑路北侧、勤政路西侧等地探索“一地三用”的盐河实践,破题土地闲置的现实困境,绘就城乡融合的崭新图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花齐放,别样红艳”。
聚力攻坚清杂,荒地蝶变良田
“清”出空间,才能“用”出效益
南苑路北侧、勤政路西侧曾经存在连片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上杂草丛生、棚建散乱,影响了城乡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群众反映强烈。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清江浦区盐河街道人大工委将“一地三用”工作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准问题“症结”,开出治理“良方”。
“以前这里都是些破棚子、杂草园,现在好了,政府把这里清理干净了,种上了庄稼,看着就舒心。”家住南苑路附近的吴圩小区村民张大爷指着眼前平整的土地感慨地说。
这些土地的“蝶变”,离不开区人大代表、吴圩村党总支书记孙晓霞的担当。孙晓霞代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她还积极协调区、街道各方资源,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解决了清杂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员、机械等各种难题。
截至目前,吴圩村已累计完成土地平整1000余亩,拆除住人棚及蔬菜棚200余处。曾经被忽视的“边角地”“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可耕种、可观赏、可产生效益的“景观带”“聚宝盆”,实现了从“闲散乱”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代表全程监督,力促双效提升
“督”在实处,才能“促”成质效
为此,街道人大工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10名人大代表、3名街道部门负责人、5名群众代表组成的“一地三用”工作专项监督小组,制定详细的监督计划,明确监督内容和时间节点,组织代表群众对相关项目进行视察,了解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一地三用”工作高效推进、落地见效。
区人大代表、江苏东凯电力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祥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多次深入“一地三用”工作现场,实地察看土地清杂、土地流转等情况,并与村民、村干部等进行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一地三用”工作中的诉求和期盼。他还针对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监督意见,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确保“一地三用”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一地三用’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这项工作不走样、不变形,真正惠及百姓。”李兆祥代表说。
在代表们的全程监督下,“一地三用”工作的推进不仅更加顺畅,而且确保了各项措施的执行不走偏。
赋能乡村振兴,民生福祉更优
“用”出特色,才能“兴”得长远
“一地三用”不仅仅是对闲置土地的简单再利用,更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民生福祉的战略之举。
在南苑路北侧,870亩连片土地经过集中整治后,被高标准规划为南苑路稻油轮作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油菜种植450亩。春日赏花,秋日收粮,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已成为集生态观光、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更令人期待的是,通过打造南苑路稻油轮作种植示范基地,街道正积极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油菜花海的景观优势,计划举办油菜花节等一系列“组合拳”式活动,打造“赏花经济”“假日经济”,让“一地三用”真正实现城市近郊地区空间上的生态化、产业化、景观化发展新格局。
未来,盐河街道将继续深入贯彻“一地三用”工作,推动更多的农田变成“宝地”,让农业与生态互融互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绘制出更加美好的现代田园画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