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社会委在市人大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社会委及各县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按照“围绕中心、实干有为、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围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两大主线,紧扣“12242”工作任务,认真依法履职尽责,正确有效行使监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有力有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突出良法善治扎实做好社会建设领域立法工作
始终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完善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围绕上位法规新要求、实践遇到新问题、人民群众新期待,扎实做好立法工作。
开展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决定修正工作。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淮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决定》自2021年2月颁布实施以来,对依法加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现行《决定》与上位法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启动对《决定》的修正工作。我委提前介入、主动沟通,对修正草案逐条逐款讨论研究。收到市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决定(修正草案)》的议案后,及时征求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决定(修正草案)》的意见建议;会同法工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县区人大常委会、部分市人大代表、资深律师和立法咨询专家的意见建议,并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及相关部门提出意见。最后形成审查意见报告和说明,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时参考。2024年8月29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9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10月1日起施行。
开展养老服务条例预备项目立法调研。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破解当前养老服务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养老服务水平,促进养老服务工作向规范化、法治化迈进,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安排,我委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条例预备项目立法调研。6月份起,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省内外相关做法等。重点围绕明确社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和方式、加强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保障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针对立法中的疑难问题,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点对点专题研讨等方式,列出清单科学立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遇到难题,为开展正式立法工作夯实基础。
开展城区道路命名管理条例立法调研。道路命名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城市的文化传承和整体形象。针对道路命名中存在的“一路多名”“多名一路”、道路名称缺乏文化内涵和辨识度等问题,围绕城区道路命名适用范围、管辖、原则、程序、备案公告和地名标志设置等内容,就立法可行性、必要性与市民政局及相关专业人员沟通交流。据了解,省民政厅正在对《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进行修订,相关内容条款暂未确定,建议待《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完毕后,按照上位法的规定,再制定《城区道路命名管理条例》。
服务中心大局聚焦民生热点难点依法有效监督
坚持把监督工作作为依法履职行权的重要抓手,精准聚焦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热点难点,精心安排监督计划,精细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监督活动,认真抓好人大审议意见的督促落实工作,以有力监督促进政府改进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省实施办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采取省、市、县区三级人大联动的方式,对市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一办法”)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针对“一法一办法”特点,及早进行谋划,周密制定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动员部署,强化组织协同,汇聚整体合力。根据工作职能对执法检查任务进行分解,采取听取汇报、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方式,赴相关单位和县区对照章节条款逐项进行检查,切实摸清“一法一办法”贯彻实施情况,准确把握存在的矛盾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深化认识,抓好落实,形成调研报告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时参考。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调研。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我委深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情况,形成对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并在对存在的矛盾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建设布局,积极推进均衡发展;突出需求导向,着力实现精准对接;坚持多措并举,切实提升服务质效等建议举措。
开展就业促进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调研。围绕审议意见提出的强化就业政策支撑、实现就业岗位扩容、破解岗位供求矛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等问题,始终保持与市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对接沟通,跟踪了解落实情况并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形成审查报告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时参考,促进审议意见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人大社会建设工作载体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工作机制”的指示精神,通过协助开展代表履职主题活动,建立社会发展观察点和咨询专家库等形式,在市人大社会建设领域初步探索实践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
开展“进网格、促和谐”主题活动。协调组织五级人大代表“进网格促和谐”代表履职主题活动,通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活动责任落实、活动有序、高效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四套班子中人大代表带头参加,聚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和物业管理条例贯彻落实,用心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推动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市6978名五级人大代表参加,组建1402个代表小组,走访2916个小区、13372户居民,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350个,分级交办推动问题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成效。
建立人大代表社会发展观察点。为进一步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8月份,下发关于建立人大代表社会发展观察点运行办法,并召开人大代表社会发展观察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建立20个社会发展观察点,吸收81名熟悉本地社情民意、热心公益事务、覆盖不同群体的人员担任联络员和信息员,致力于将社会“宽领域”与服务“小切口”有机融合,及时捕捉基层诉求,同时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做好做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收集相关意见建议36条,及时分送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办理,对共性问题分析研判,形成报告供参考。
建立社会建设咨询专家库。社会建设工作点多面广,又与民生密切相关,其中就业、社保、医保、养老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各相关单位推荐,从市相关部门有丰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负责同志和在淮高校中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学者中,择优遴选19名专业人员作为社会建设领域专家库成员。我委注重加强与专家库成员的沟通联系,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邀请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专家库成员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提出12条具有前沿性、理论性、专业性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